IEC 61970-555/556电网模型和图形两项国际标准
IEC TS 61970-555 CIM based efficient model exchange format(CIM/E)和IEC TS 61970-556 CIM based graphic exchange format(CIM/G)是中国首次主导制定的电网调度控制领域国际标准,解决了电网模型、图形的实时交换与共享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完善了IEC TC57标准体系。标准成果创新性地提出了电网调控机构间以及与各类变电站和发电厂之间的模型和图形实时交换与共享技术,推动了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并带动了我国电网调度控制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首次提出了电网模型实时交换技术规范,实现了模型描述的规范性和高效性的统一;首次提出了高效电网图形实时交换技术规范,实现了电网图形描述的规范性和互补性的统一。 作为IECTC57标准体系中的核心标准,标准成果已被其它国际标准所引用:两项标准已成为相关国际市场招投标的技术标准;相关产品已应用到巴西、菲律宾、老挝、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标准成果已在全国43个省级及以上电网调控机构和403个(占比78%)地级调控机构部署应用,并逐步推广到县调、配调、变电站和发电厂。同时,在轨道交通、石化石油、水利框纽、新能源控制等工业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菲律宾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投资指南
《菲律宾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投资指南》以外国投资者为主要受众,旨在提供菲律宾电力市场的概述,介绍该国的《可再生能源法》(该法律明确了菲律宾的投资动员政策),并根据新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确定潜在市场,结合具体国家的技术和经济现状,分享商业案例和可再生能源投资利益相关方概述,提供对项目开发进程的深入探讨、不同投资模式的案例研究样本,以及可激发对菲律宾进一步投资兴趣的新政策指南。特别是从地热和生物质能发电外资持股方面的新动态来看,现在地热和生物质能发电的外资持股比例达100%。投资者可以考虑即将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拍卖(一种竞争性采购程序,取代旧的上网电价方案)、与配电公司的供电协议、面向商业大宗用户的B2B合同、净计量项目等商业模式。外商投资将助力菲律宾实现已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减少75%,其中2.71%为无条件减排,72.29%为有条件减排。到2020年底,能源行业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贡献率为58.34%,菲律宾可与投资者积极合作,规划并支持加速能源转型,以实现其国家目标。
IEC 61970- - 555/556电网模型和图形两项国际标准
IEC TS 61970-555 CIM based efficient model exchange format(CIM/E)和 IEC TS 61970-556 CIMbased graphic exchange format(CIM/G)是中国首次主导制定的电网调度控制领域国际标准,解决了电网模型、图形的实时交换与共享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完善了 IEC TC57 标准体系。标准成果创新性地提出了电网调控机构间以及与各类变电站和发电厂之间的模型和图形实时交换与共享技术,推动了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并带动了我国电网调度控制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首次提出了电网模型实时交换技术规范,实现了模型描述的规范性和高效性的统一;首次提出了高效电网图形实时交换技术规范,实现了电网图形描述的规范性和互补性的统一。 在国家质检总局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核高基和国家 863 等项目的支持下,联合 20 多家单位开展攻关,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获授权欧亚专利 1 项、国家发明专利 10 项;软件著作权 4 项;发表论文 18 篇;相关成果经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鉴定为整体国际领先水平。标准成果与国际同类标准相比,CIM/E 模型处理效率提高近百倍,CIM/G 图形解析效率提高约 20 倍,为欧洲和北美等世界各地调度机构之间实现大电网实时在线协调控制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标准成果与国际同类标准相比,适用范围更广、应用规模更大、实时性更好。 作为 IEC TC57 标准体系中的核心标准,标准成果已被其它国际标准所引用;两项标准已成为相关国际市场招投标的技术标准;相关产品已应用到巴西、菲律宾、老挝、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多个国家。标准成果已在全国 43 个省级及以上电网调控机构和 403 个(占比 78%)地级调控机构部署应用,并逐步推广到县调、配调、变电站和发电厂。同时,在轨道交通、石化石油、水利枢纽、新能源控制等工业控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适应调控一体化模式的继电保护设备在线监视 与分析关键技术及应用
该项目属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 近年来,电力系统发生灾难性连锁故障的次数明显增多,继电保护设备作为电网安全运行第一道防线的实施载体,其可靠运行和及时消缺,对防止事故的发生和故障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从调度端、调度端至变电站信息传输、变电站端三个方面开展系统性研究,满足调度员、监控员、专业人员和技术支撑人员对继电保护设备信息的应用需求。 项目成果在冀北电网变电站至调度端成熟应用,研发系统通过电力工业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质量检测中心检测,项目技术已列入2017版《国家电网公司重点推广新技术目录》。成果已转化为与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东北、天津等12家国、分、省三级调控中心签订的继电保护在线监视与分析项目合同,并且在菲律宾国调和棉兰老岛、维萨亚斯群岛省调成功实施。项目正在编制2项国家标准《继电保护在线监视与分析技术规范》、《智能变电站光纤回路建模及编码技术规范》,应用前景广阔。
超大负荷规模下复杂大电网调度运行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电网是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大基础保障,电网安全关系国计民生。随着广东经济持续发展,广东电网已成为全国负荷规模最大的省级电网、全球最复杂的交直流受端电网,电网安全运行面临在线分析计算效率低、低频振荡溯源难、风险感知与评估手段不足、实时调峰调频压力大等严峻挑战;广东地区台风、雷暴等自然灾害频发,给电网带来了巨大的安全运行压力;节能减排、电力市场化改革、粤港澳协同运行等对电网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调度系统面临极大的挑战,亟须突破超大负荷规模下复杂大电网调度运行关键技术。 本项目属于电气工程领域,涉及电力系统、信息技术等专业。本项目突破了超大负荷规模下复杂大电网并行计算、风险感知、振荡溯源和精益调度等关键技术并完成工程应用,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 30 项,发表论文 63 篇(SCI/EI 40 篇),软件著作权 8 项。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广东等多个省级电网、惠州等地级电网及多个电厂,并推广至菲律宾和澳门等地。电网技术指标优于国内外同类技术:正反向隔离传输效率分别提升了2.2倍和3.4倍,网络传输报文减少 50%;预想故障分析计算效率提升 10 倍以上;广东电网关键输电通道输电能力平均提升 10.3%;可用调频资源增加 30%以上,火电年均煤耗率降低 0.25%,污染日 PM2.5 地表浓度降低 5%以上。自 2016 年 10 月起,已利用该系统及时处置了 1000 余起电网故障,为“天鸽”等台风抢险提供支撑,在“十九大”等重大活动保电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保障了粤港澳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