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C TS 60076-23:直流偏磁抑制装置
电力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最重要的设备之一,长期以来国际标准都由欧美主导。本标准是中国首个主导制定的电力变压器领域IEC标准,实现了中国在电力变压器传统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代表了世界变压器直流偏磁治理的最高技术水平。该标准规范了世界范围内直流偏磁抑制装置的选型、制造、运行及维护原则,解决了长期以来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受直流偏磁危害却又缺乏有效治理方案和装备的世界性难题,有效降低了由此带来的设备故障和电网停电的风险;铸就了国产变压器中性点偏磁抑制装置等重要装备的制造能力,带动了装置上下游制造业发展,实现了中国电力装备领域的新突破。 该标准系统地提出了综合设计校核、选型选用、运行维护和监测评估要求的直流偏磁治理方案,并创新提出了电阻型和电容型两种大容量直流偏磁抑制装置的技术参数、基于网络治理理念的抑制装置选用原则和计算校核方法、抑制装置的试验项目及参数,为全过程解决直流偏磁影响问题提供了标准依据。 直流偏磁会造成变压器振动和噪声加剧、电网谐波增加等影响。国内外已发生多起电力设备故障,甚至导致大面积停电。中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超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面临巨大的直流偏磁影响威胁。项目组攻克了直流偏磁治理关键技术,成功治理了复奉、锦苏等数十条直流输电引起的直流偏磁影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新兴产业关键国际标准研究》的支持下,在3年内完成IEC TS 60076-23。相关成果共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发表论文11篇,成果经第三方技术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项目组首次在欧美垄断的IEC电力变压器技术委员会主导编制标准,并成立WG33工作组,赢得了国际话语权。本标准填补了国际直流偏磁治理领域标准化的空白,形成了从企标、行标、国标到国际标准的全套标准体系。相比国外IEEE报告,本标准适应性更强,操作性更强,安全和经济性更高,已被英国、挪威等国转化采用。标准涉及的成果已在我国电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内相关设备主流制造厂家均参照本标准,符合标准的装置2年累计实现销售额5612万元。治理方案有效抑制了直流偏磁对电网的影响,每年减少不必要的停电损失7.15亿元,并防范了直流偏磁带来的环境噪声影响,保障了我国交直流混联电网的安全、经济和绿色运行,效益显著。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直流输电技术正向全球输出,本标准将为世界范围直流偏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提供坚实保障。
基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公司国际业务拓展模式创新研究
本项目紧扣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倡议这一宏伟构想的时代背景,旨在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带来的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机遇,深入分析公司如何优化国际业务区域布局、创新国际业务开拓方式和融资方式,从而创新国际业务拓展模式,为推动国际业务的动态优化发展、加快实现“两个转变”提供决策支撑,也为公司“顺势而为”迎来国际业务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加快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谋篇布局。 本项目研究起止时间为 2015 年 1 月 1 日至 2015 年 10 月 28 日,期间开展了大量调研访谈和研讨,掌握了大量的宝贵一手资料。先后对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法国电力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韩国三星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上海电气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对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土耳其、埃及、波兰、沙特阿拉伯等“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的宏观环境及主要风险、电力行业发展情况及前景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对公司国际部、国际公司、中电装备公司、南瑞、许继、平高、山东电工电气等系统内相关部门单位开展调研访谈和座谈会。提出的有关建议将被纳入《中央企业“十三五”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纲要》、《“一带一路”建设电网领域合作规划》、《国家电网公司“十三五”国际化发展规划》。
500kV 交联聚乙烯绝缘光纤复合海底电缆系统
500kV 光纤复合海底电缆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实现电网国际化、区域电网互联的关键,该项目首次将海底电缆及附件进行系统设计和集成;铠装工序首次采用全铜丝铠装,降低了海缆损耗,载流量明显提升,具有良好的经济性;通过自主除气测试设备,解决超高压海底电缆除气难题;通过自主研发工厂接头超高洁净净化房、大容量注塑机等装备,采用仿真软件进行电场、应力分析,建立海底电缆工厂接头制作文件和体系从而攻克超高压交联聚乙烯绝缘光纤复合海底电缆工厂接头这一国际难题。 本项目拥有有效专利 7 项,其中发明专利 4 项,主导编制企业标准 3 项。获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鉴定,研制的 500kV 交联聚乙烯绝缘光纤复合海底电缆整根大长度为世界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 500kV 交联聚乙烯绝缘光纤复合海底电缆系统国际空白,成为世界首创。
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等9项标准
配电网直接面向电力用户,承担着 99.9%以上客户的供电服务,是改善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及储能装置快速发展,配电网呈现出愈加复杂的“多源性”特征,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和转型升级的任务愈加紧迫。随着建设强度与投资比例逐步升高,配电网亟需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指导,以推进实现电网科学规划与精准投资。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能源局、中电联、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的组织领导下,中国电科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配电网规划系列技术标准:行业标准《DL/T 5729-2016 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DL/T 256-2012 城市电网供电安全标准》;国家标准《GB/T 50293-2014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Z 29328-2012 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企业标准《Q/GDW 1738-2012 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Q/GDW 11184-2014 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技术导则》、《Q/GDW 11185-2014 配电自动化规划内容深度规定》、《Q/GDW11375-2015 配电网规划计算分析数据规范》、《Q/GDW 11542-2016 配电网规划计算分析功能规范》。本系列标准涵盖配电网一次系统规划、二次系统规划、规划计算分析等多个方面,对配电网区域划分、负荷预测、电网结构、设备选型、配电自动化、电源用户接入以及计算分析要求等进行了全面规范。系列标准综合应用差异化规划、面向可靠性的规划、供电安全标准、量化计算分析等先进规划理念与方法,集中了行业知名专家和基层员工的智慧,是指导我国配电网规划设计的纲领性标准文件。 本系列标准已全面应用于我国配电网“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工作,解决了可靠性与经济性统筹兼顾的问题,为精准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减少用户停电损失与社会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标准实施后 2016~2018 年我国累计节省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测算约 320 亿元。国家电网公司城网年户均停电时间由 2012 年的 5.2 小时减少到 2018 年的 3.97小时,农网由 2012 年的 23.2 小时减少到 2018 年的 17.92 小时。标准的发布还对配电网相关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未来随着我国配售电侧电力体制改革与能源互联的加快,标准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近年来系列标准已成为配电网领域重点宣贯与培训课程,培训规模数千人次,其中《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已经成为配电网规划专业人员人手一本的“红宝书”,同时该标准已于 2017 年完成英文版翻译,将助力“中国标准”走出去,充分发挥中国先进标准的技术优势,为我国开展国际间电网建设合作提供强力支撑,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四化四促”跨文化管理助力“走出去”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合并简称南瑞集团或集团)是国家电网公司直属单位。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集团坚定不移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建设,于2011年7月设立国际公司,迈出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高科技产业集团的坚实步伐。为深入拓展国际市场,集团又先后成立巴西公司、印尼公司、印度公司、泰国公司,以及设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16家分支机构,建立了覆盖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核心自有产品累计出口93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各驻在地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法律法规,外派人员极易出现“水土不服”现象,重者产生“文化休克”,轻者滋生“文化困扰”,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动摇驻外意志。与此同时,中方员工与外籍员工之间,能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效沟通和相互信任,能否在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等方面达成共识,也是集团推进国际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一道问题。 鉴于此,集团推出“四化四促”跨文化管理工程,正视多元化、促管理创新,推进可视化、促理念认同,坚持人本化、促情感融合,倡导公民化、促形象彰显,大力推动优秀企业文化在海外落地深植,为国际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近三年国际业务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30%以上,国际重点工程项目捷报频传,主导和参与制定的29项国际标准,实现了相关领域的“中国引领”,极大提升了中国装备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竞争力。
关于征集电力行业输配电国际化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的通知
作为全球能源投资的最大行业,电力已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展开,电力合作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领域。截止到2018年底,中国电力企业境外累计实际投资总额为835.89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累计2607.63亿美元、营业总额累计为2046.36亿美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电力合作给诸多电力短缺的国家和地区送去光明、点亮世界。“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
中央企业海外研发机构发展与管控模式研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争当发挥"六个力量"重要作用的排头兵,坚持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贯穿国际业务发展全过程。自 2013 年以来,先后成立全球能源互联网美国研究院(以下简称“美国院”)、欧洲研究院(以下简称“欧洲院”)或(简称“海外研究院”),与葡萄牙国家能源公司联合设立能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葡萄牙研究中心”),旨在瞄准世界能源电力科技前沿,积聚协同创新合力,加强基础前瞻技术研究,快速打破核心技术国外垄断局面。 为加快新设海外研究院(葡萄牙研究中心)建设,提升海外研发能力,并为广大中央企业提供借鉴参考,公司于 2015 年开始广泛调研总结国际知名企业经验,在了解所在国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海外研究院(葡萄牙研究中心)发展的需求和特点, 开展了中央企业海外研发机构发展与管控模式研究。 项目开展了海外研发机构发展模式、管控模式、协同和成果转化模式研究,创新性地设计完成了更富活力、灵活适用的海外研发机构科技管理模式,系统性地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系列管理制度,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应海内外科研机构的多边合作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模式,针对性地形成能进能退的多元化用人机制以及分红权、期权、股权等鼓励创新的激励措施,具体制定了海外研究机构建设的布局以及发展思路、战略、途径、路线、目标和重点任务。 项目成果已于 2016、2017 年在公司内部广泛推广应用,推动公司海外研究机构与国内研发机构相互协同、互为支撑、互为补充,在智能芯片、直流电缆、大数据工具、新型储能等领域取得了一批自主研发成果,引进储能、智能可穿戴软硬件、图计算、图数据库等一系列欧美先进技术,助推高端输电技术与装备走出国门,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两年来,新增销售额18604 万元,新增利润 2153 万元,新增利税 1409 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成果建立在对中央企业内外环境、利益相关者的深入分析基础上,客观考虑了国资委监管要求以及国外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因素,普遍适用于中央企业海外研发机构,对其海外机构在机制建设、科研环境营造、资源配置优化、人才吸引、队伍建设、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快速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融通发展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带一路及国际产能合作背景下公司国际业务推进及市场开拓研究
本项目基于多年来对“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研究积累,并通过开展多项调研,形成的一份综合性研究成果,研究提出了公司在“一带一路”地区的市场布局,结合公司国际业务特点,提出了公司推进国际业务发展的总体策略和非洲、蒙古等两个重点市场的开拓策略,为公司进一步提升公司国际业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公司国际化战略目标提供支撑。项目集成了完成单位 2016 年开展的公司重大战略课题《适应“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业务发展重点研究》和三个管理咨询项目《国际产能合作背景下公司扩大装备和工程输出策略研究》、《非洲能源电力市场开拓策略研究》、《中蒙电力交易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相关成果为公司向发改委、能源局、国资委等相关部委汇报材料提供了重要支撑,并直接应用于公司海外项目开展过程中。 本项目通过梳理“一带一路”及国际产能合作的相关政策及推进进展,分析了公司国际业务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在明确公司国际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两个量化分析模型,筛选出了公司国际业务总体市场布局和分业务市场布局;结合公司国际业务特点,提出了公司国际业务推进策略和非洲、蒙古两个重点市场开拓策略,为公司进一步提升公司国际业务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公司国际化战略目标提供支撑。项目形成了 1 份总报告、4 份专题报告、6 份调研报告;制定了 1 份谈判方案,在媒体、核心期刊发表文章 12 篇。
中国电建海外投资以“三融”为核心的跨文化管理实践研究
中国电建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简称电建海投或公司)是世界500强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建)专业从事海外投资业务的法人主体,在中国电建调结构、促转型、产业链价值链一体化、国际业务优先发展中承载着重要的引领、载体和平台作用。电建海投公司在老挝、柬埔寨、尼泊尔等13个国家有8个投产项目、2个在建项目、10多个前期项目,在建及运营电力项目总装机300万千瓦,资产总额达383亿元;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连年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连年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在中国电建业绩考核和管理评价中均处前列。 在践行“走出去”战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电建海投坚持战略引领、文化助力,结合海外投资业务实际,探索并实践以“三融”为核心的跨文化管理,通过融汇全产业链优势,融通特色经营模式,融合中外多元文化,夯实基础,激发活力,增强动力,释放文化软实力作用,实现了以投资为引导,集成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走出去”的聚变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