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世界能源可持续性评价报告-聚焦“一带一路”
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即“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同时更是气候变化、消除贫困、经济增长等一系列国际发展议题的重要支柱。对能源可持续性的评价与表征是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而当前的研究在科学性、时空范围和结果探究等方面尚存在着一定不足,无法全面有效地支撑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针对上述研究存在的不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鲁玺课题组在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和Inditex可持续发展基金的支持下,于2020年起开始了全球能源可持续性评价项目的研究工作,并汇总相关成果编撰《2023世界能源可持续性评价报告——聚焦“一带一路”》。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兼具数据全面性和方法科学性的能源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并据此揭示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系统可持续性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基于分析结果为处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提供能源战略方面的政策建议,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和“绿色一带一路”发展愿景的达成。该报告将于2030年前按年度持续更新,以追踪全球SDG7实现进度。报告以全球140个国家2011-2020年间的各项能源可持续性指标数据所构成的数据库为基础,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学理论,围绕着“能源可持续性”的概念构建了包括可及性、清洁度、效率、支付性和可靠性5个维度、12个指标的能源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如下表),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全球和各个地区能源可持续性各维度的时空特征,针对以新兴经济体为主的“一带一路”地区开展了专题探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建议。
2022年全球燃煤发电量或将创历史新高
为应对疫情后电力需求的激增和俄乌冲突导致的天然气价格飙升,全球燃煤发电厂的发电量或将创历史新高。根据英国石油公司7月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回顾》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燃煤发电机的发电量达到创纪录的10244TWh,超过了2018年创下的10098TWh的纪录,市场分析师预计今年将进一步上涨。
新能源并网运行与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新能源已成为世界能源发展的主流方向,大力发展新能源是我国保障能源安全、解决环境污染、实现减排承诺的必由之路。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4
能源研究院是面向全球能源领域从业人员的专业会员机构。能源研究院《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分析了上一年全球能源市场的相关数据。自1952年以来,《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一直为能源界提供及时、全面和客观的数据。
官方解读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能源发展形势日趋复杂。从国外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呈现新局面,在全球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世界能源清洁低碳发展大势已成,推动世界更快进入低碳化、智能化的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国内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推动能源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我国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集群化并网消纳管理
在顺应世界能源革命大势,促进新能源发展;落实国家光伏扶贫政策,打赢脱贫攻坚战;破解新能源并网调度消纳难题,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的背景下,国网安徽电力主动承担国家科技重点研究计划“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并网消纳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以下简称国重1.3项目),落实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坚守精准扶贫政治责任。以可再生能源全额消纳为目标,按照“内外协同、技术引领、示范支撑、管理变革”的整体思路,确定“攻克关键技术、示范工程验证、形成典型推广模式”的实施路径。 国网安徽电力通过建立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组织和协调工作机制,创建面向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集群规划方法;针对多类型分布式典型应用场景研制电网高效终端设备,研发群控群调系统,突破集群自治、群间协同、输配协调关键技术,获得专利143项、论文193篇、国家级技术标准4项,出版专著5部,登记软件著作权27项,发起国际标准提案2项等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为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集群化并网消纳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国网安徽电力依托国重1.3项目,以示范工程为支撑,实施以“集群化”为内核的规划、并网、调控、运维管理,形成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群化并网消纳管理新模式,实现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有序接入、高效并网、灵活调控和敏捷运维,促进可再生能源与电网友好协调和安全运行,有效解决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世界性难题,推动可再生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网安徽电力成功打造了光伏扶贫“金寨模式”,有效解决了扶贫光伏无序接入、脱网率高、消纳困难等问题, 安徽省光伏扶贫工作在2019年国务院扶贫办第三方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一。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管理的成功实践,形成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规划、入网、群控运行管理制度标准体系,为安徽乃至全国产业扶贫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彰显了光伏扶贫的示范引领作用,助推了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有效落地。2017年至今,江苏、辽宁、新疆等多个电网公司来安徽六安金寨参观、学习,借鉴“金寨模式”并应用到全国多地新能源实施项目中,极大地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和电网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2年全球燃煤发电量或将创历史新高
为应对疫情后电力需求的激增和俄乌冲突导致的天然气价格飙升,全球燃煤发电厂的发电量或将创历史新高。根据英国石油公司7月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回顾》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燃煤发电机的发电量达到创纪录的10244TWh,超过了2018年创下的10098TWh的纪录,市场分析师预计今年将进一步上涨。
中央企业海外研发机构发展与管控模式研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争当发挥"六个力量"重要作用的排头兵,坚持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贯穿国际业务发展全过程。自 2013 年以来,先后成立全球能源互联网美国研究院(以下简称“美国院”)、欧洲研究院(以下简称“欧洲院”)或(简称“海外研究院”),与葡萄牙国家能源公司联合设立能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葡萄牙研究中心”),旨在瞄准世界能源电力科技前沿,积聚协同创新合力,加强基础前瞻技术研究,快速打破核心技术国外垄断局面。 为加快新设海外研究院(葡萄牙研究中心)建设,提升海外研发能力,并为广大中央企业提供借鉴参考,公司于 2015 年开始广泛调研总结国际知名企业经验,在了解所在国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海外研究院(葡萄牙研究中心)发展的需求和特点, 开展了中央企业海外研发机构发展与管控模式研究。 项目开展了海外研发机构发展模式、管控模式、协同和成果转化模式研究,创新性地设计完成了更富活力、灵活适用的海外研发机构科技管理模式,系统性地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系列管理制度,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应海内外科研机构的多边合作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模式,针对性地形成能进能退的多元化用人机制以及分红权、期权、股权等鼓励创新的激励措施,具体制定了海外研究机构建设的布局以及发展思路、战略、途径、路线、目标和重点任务。 项目成果已于 2016、2017 年在公司内部广泛推广应用,推动公司海外研究机构与国内研发机构相互协同、互为支撑、互为补充,在智能芯片、直流电缆、大数据工具、新型储能等领域取得了一批自主研发成果,引进储能、智能可穿戴软硬件、图计算、图数据库等一系列欧美先进技术,助推高端输电技术与装备走出国门,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两年来,新增销售额18604 万元,新增利润 2153 万元,新增利税 1409 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成果建立在对中央企业内外环境、利益相关者的深入分析基础上,客观考虑了国资委监管要求以及国外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因素,普遍适用于中央企业海外研发机构,对其海外机构在机制建设、科研环境营造、资源配置优化、人才吸引、队伍建设、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对“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快速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融通发展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六大要素”指引下的海外新能源电力投资市场研究与评估体系
电建海投公司为积极适应世界能源变革趋势,主动谋求企业升级转型,以提升国别市场及新能源电力项目研究与评估的工作效率和决策科学性为宗旨,在多年市场研究和项目开发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消纳、土地、环评、回报、协议”六大要素管理理念。以此为指引,通过 PESTEL 商业环境研究模型和鱼骨图根因分析法总结提炼出对于投资国别、电力市场和新能源项目的市场研究与评估三级要素模型,并进而结合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量化评估分析,迅速提高市场研究工作的效率及效果。公司依据六大要素市场研究 CIG 模型,采取“关键、重要、一般”递进式调研和量化分析,投入合理资源、组织快速研究,锁定了澳大利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市场,进而成功投资开发了澳大利亚牧牛山风电项目,实现了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和开展新能源业务的双突破,优化了公司全球投资业务布局,拉动了公司进入新兴业务板块的经济效益,同时发挥中央企业国民经济稳定器作用,产生了带动中国新能源设计、制造“走出去”的良好社会效应。此研究评估体系在公司内外部得到了大力推广,应用效果明显。 公司自 2016 年到 2018 年,营业收入增长 94%、利润总额增长 113%,经济收益可观。基于电建海投公司为带动中国新能源相关企业发展所做的贡献,2018 年中国能源发展与创新论坛组委会授予公司“第三届中国能源创新突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