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天眼、智能巡检——直升机无人机激光 扫描技术在大电网运维中的应用
国网安徽电力目前已形成500千伏为骨干网架的电网结构,110千伏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达1955条,长度达39632公里;同时过境特高压和跨区线路14条,长度达3813公里;形成了5大国网公司级重点输电通道,线路遍布皖北平原、皖南大别山区等区段;线路肩负西南水电、内蒙风电、新疆煤电等外送,是确保“电从空中来”的能源替代的战略贯彻落实的重要支撑。 随着电网规模快速增长,传统的人工模式和直升机无人机协同的“三位一体”巡检模式,已难以满足大电网运维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人工巡视存在视野盲区、认知误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巡检无法实现通道环境的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和隐患智能管控,同时巡检的二维数据无法形成三维立体感知。 为解快上述问题,国网安徽电力提出」智能巡检的理念,研制丁基于激光点云技术的直升机无人机智能巡检平台,融合机载激光扫描、多光谱、全景摄影、倾斜摄影以及图像智能分析等技术,提高了激光扫描数据分析的时效性,实现丁输电通道三维建模、线路实时工况分析、树种的智能识别和树患的自动告警、外部隐患的智能识别和智能预警,显著提升了大电网运维管控水平。
浅谈激光雷达点云技术在输电线路巡检中的运用
带电作业
供电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理论研究及其管理体系构建
两化深度融合既是党中央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国家电网公司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构想的必由之路。国网大连供电公司2012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贯标试点单位。按照工信部的总体部署和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安排,公司组织开展了两化深度融合相关理论、内涵和战略研究,总结提炼了有效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基本规律,在科学继承的基础上加强融合创新,搭建适用于地市级供电企业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本项目旨在研究两化深度融合的内涵,通过科学继承、创新驱动不断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主要从总体思路、政策依据、分析及对策、战略目标、建设智能电网、提升可持续竞争优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等几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建立基于技术融合的体系架构(主要包含物联网体系架构研究、基于大数据的用电客户信誉评估模型研究、基于云技术的终端安全运维平台研究、基于两化融合的价值树模型研究),从而构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智慧蓄电池及云管理技术在变电站的应用
智慧蓄电池及云管理技术首先在每节蓄电池内装智能模块。该系统由智能监控模块、集中控制模块、通信模块、云端服务器和远端监控服务平台组成。智能模块采用多频点测试、均衡等技术采集蓄电池参数,管理均衡。记录运行电池型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 ID 信息及放电次数、放电容量等信息。利用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通信模块上传、集中多组数据到集中控制模块。云端服务器和平台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背景下,采用专家系统,不仅测试数据,更重要是分析蓄电池老化、失效、热失衡、开路、欠充、过充,自动在线维护。解决了蓄电池配组困难、接线繁杂、安装维护困难、运行可靠性低、寿命短等问题。打破传统管理方式,实现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应用与管理的智能化。项目编写团标1项,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审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4篇。鉴定会上,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在深圳供电局运行多年,并在广州铁路集团和铁塔通信等多个不同用户以及不同电压等级变电站应用。现场发现了多次蓄电池隐患,及时排除减少了损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该成果也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于发电厂、机房、光伏电站等各类领域。
基于二维码的变电站设备物联网平台
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将电网侧万物互联,对运行信息、故障信息、设备信息进行全面感知,打通数据壁垒,首先就要从数据的输入与访问着手。数据灵活应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实际信息转移到互联网上,从而实现设备物联。二维码+移动互联网+云技术,轻便易分享。实现了变电站设备“一设备一码”,每个工作人员都可以成为“端”,仅需智能手机的微信小程序即可使用,不必再另下载手机应用,便捷地读取数据。可代替纸质文件,随时扫码查看并分享;二维码具备加密功能。二维码的访问权限可进行设置,查看、编辑、记录权限均可设定,同时具备加密功能,有保密、防伪的属性;容量大且展示方式丰富。一个二维码可包含运检专业数百份报告信息,内容全面。可创建活码,即电力设备二维码一次制作,终身使用,可以实现二维码图案不变,内容可以在后台随时修改,方便电力设备信息的更新与修改。同时显示内容可由图片,文档,音视频等丰富组件进行配合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