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及购电需求不确定性的微电网能源竞价交易模型
微电网可以将发电高峰期盈余的可再生能源出售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并获取最大收益。采用拍卖机制确定交易价格,但交易过程中购电需求的变化也会对可再生能源消纳及微电网收益产生影响,为此,提出一种计及购电需求不确定性的微电网能源竞价交易模型。首先采用统一价格同步向上叫价拍卖机制进行定价,并提出了拍卖机制的改进方案来平衡用能消费者的对不同时段的拍卖需求;考虑到用能消费者的购电需求不确定性,采用鲁棒线性优化算法来规避不确定性参数对最优解的影响。最后通过MATLAB软件仿真分析,证明了该模型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出售率及微电网的收益。
全国首个省级绿电交易规则落地安徽
日前华东能监局、安徽省能源局发布《安徽省绿色电力交易试点规则》。据了解,此文件为国网区域、南网区域发布区域绿电交易规则后,国内首个省级绿色电力交易试点规则。文件指出,参与绿电交易的电力用户、售电公司,其购电价格由绿电交易价格、输配电价、辅助服务费用、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等构成。其中,输 配电价、政府性基金及附加按政府有关规定执行。参与绿电交易的电力用户应公平承担为保障居民、农业等优购用户电价稳定产生的新增损益分摊费用。试点时间为 2022 年 9 月至 12 月。
中国电力中长期市场分时段交易价格形成机制及模型
电力中长期市场分时段交易是中国电力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针对当前电力中长期市场分时段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了中国电力中长期市场分时段交易价格形成机制及其模型。首先,分析影响中国电力中长期分时段交易价格形成的因素,提出电力中长期交易的4种典型场景;然后,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和用户效用,探索性地提出适用于中长期分时段交易的系统平均成本定价、用户失负荷价值定价、系统边际成本定价和发电企业失负荷价值定价4种成本定价机制,构建了基于成本定价的分时段交易定价模型;最后,以某省实际数据为例进行测算,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电网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探索与实践
为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用电市场增速趋缓,电力市场改革等外部经营环境变化,以及企业内部经营主体价值意识薄弱、经营活力不足等问题和矛盾,全面支撑公司“一六八”新时代战略体系,国网陕西电力将市场交易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在电网企业创新构建并实施内部市场化管理,推动企业精益化管理和高效化运营。 一是建立交易架构。沿“业务链”将各层级单位、部门、直至最基层供电所等运行单元,全部转化为独立的交易主体 894 家,模拟市场独立运行;沿“价值链”分解交易主体业务职责,将售电、发电、输电、规划、建设、运维等 590 项业务活动转化为能够交易的产品和服务,作为交易对象。 二是量化价值贡献。参照市场定价规律和市场价格可得性分类别核定交易价格,并从业务量、收入与成本、内部利润等多角度分析,逐业务、逐类别、逐单位确定价值量化及价值贡献计算方法。 三是加强市场协同。通过调整预算编制模式、经营评价方式、结算和报告机制,引导资源配置,落实经营责任,保障内部市场化管理顺利运行。 四是优化考核方式。建立“效益为先”的分配机制,加大价值贡献和薪酬挂钩力度,将价值贡献与各单位工资总额和企业负责人薪酬“双挂钩”,强化差异化考核,发挥工资分配的杠杆作用,推动内部市场化管理取得实效。 五是完善配套措施。制定制度标准,开发信息系统,开展宣贯培训等,丰富内部市场化管理手段和措施,为内部市场的高效运转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通过开展内部市场化管理实践,公司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提升。经营效益和效率的提升极大提升国网陕西电力投资能力,通过将薪酬与价值贡献挂钩,各级单位、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市场意识、价值意识和服务意识被全面激发,为其他电网企业和大型国企在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社会效益方面提供了可推广、可借鉴的有益经验,填补了电网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实践空白。
电力交易数据深度挖掘与增值服务研究及应用
本项目以云南电力市场建设运营、云南省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的现状为基础,将市场交易信息与外部数据进行充分融合,完成市场交易潜在信息的挖掘和分析,深入分析了电力市场建设发展的内外部结构和关联特征。借助于统计学的理论分析工具,研究市场化条件下电力、电量需求的变化特点,为电力市场运营、交易机制建设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从市场交易机构、社会和行业发展、市场参与主体的角度,用于指导市场运营评价与监管,分析市场交易与宏观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为市场成员合理参与竞价,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有益参考。主要创新点如下:(1)基于电力市场效用评价理论,提出行业间接效用指数、电力交易景气指数、电力交易价格指数、市场活跃度指标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分析验证其有效性。(2)采用回归分析模型拟合重点行业用电量与经济增加值的相关关系,并以实例分析验证方法的实用性。提出电力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评价方法,分析行业相关性和产业内部因素对行业电量需求的影响,以及全社会宏观经济指标对全省电量需求的影响。(3)基于 K-L 信息分析法提取行业电量需求的先导指标,合成行业用电景气指数,分析下游产业相关因素对行业电量需求的影响。本项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2 篇,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4 项,其中授权 2 项,受理 2 项;软件著作权授权 3项;获得云南省电力行业企业管理创新一等奖。 依托云南电力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于全省需要电力市场统计分析的市场主体,有序推进了电力市场发展和高效运营,产生了良好的经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面,一是提高电力市场化交易的准确率和效率,减少市场主体偏差考核费用,以 2018 年 7月-12 月为例,市场主体通过灵活的发用电计划市场偏差处理体系降低了 659.99 万元的偏差成本;二是通过市场交易平台提供直观、丰富的统计分析信息,有效降减少人工。在没有电力交易数据分析展示情况下,考虑大多数用户已被售电公司代理参与市场化交易,需要电力市场统计分析的市场主体有约 300 家(包括电厂、大用户、售电公司),共计 300 人,每年为市场主体节约人工成本约 4500 万元。社会效益方面,一是提供丰富直观的市场信息,作为观察和追踪市场交易动向的工具,市场主体交易准确率大幅提升,减少市场主体的交易纠纷;二是提供清晰价格信号,引导成员参与市场交易,更好的实现新能源消纳、节能减排、资源优化配置等目标;三是有序推进电力市场发展和高效运营,促进社会行业经济发展。
碳交易机制下多主体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的优化调度竞标策略
碳交易机制下,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聚合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DER)参与电力市场(electricity market,EM)交易有助于新能源消纳与提升环境效益。为此,首先,构建风电、光伏、可控分布式电源、储能及柔性负荷的多主体VPP模型,并制定各主体参与电能量市场(electric energy market,EEM)和调峰市场(peak regulating market,PRM)竞标策略。通过EEM及PRM算例展现了VPP参与调峰竞标实现VPP效益最大化及各DER成员利益的合理分配。其次,引入碳交易机制,分析碳交易价格变化与风光消纳率、碳排放量及VPP收益之间的关联性。最后,进一步探索碳汇资源交易对电力价格、产量及能源需求变化率的影响,为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供依据,也为电-碳市场协同下碳市场(carbon market,CM)对EM的价格传导效应及CM价格机制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吉林印发用户侧储能设施建设的若干措施
9月11日,吉林省能源局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吉林省用户侧储能设施建设的若干措施》。文件提出,降低储能充电成本。用户侧储能设施平时段电价按市场交易价格或者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工商业价格执行,低谷时段电价按平时段电价下浮55%。
我国绿电绿证交易制度、交易价格以及发展趋势
随着能源转型的推进,绿证与绿电已逐渐成为我国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抓手。而在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的背景下,绿证绿电交易更是成为业内热议的焦点。
国网吉林电力上线负荷聚合商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可调节负荷参与交易 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11月30日,吉林乾安县祥安新能源有限公司和国网吉林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通过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中负荷聚合商公共服务平台的交易辅助决策功能,达成交易电量2000千瓦时,交易价格为每千瓦时0.31元。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负荷聚合商公共服务平台上线1个月以来,累计服务负荷聚合商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消纳新能源电量2818.4万千瓦时。
舒印彪、温枢刚等 今年“两会”都在谈些什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舒印彪表示,为更好发挥煤电兜底保供作用,建议加快建立煤炭电力长效互保机制,建立以5年或10年为周期的煤、电长协机制,确保煤炭、电力行业均有合理稳定的利润水平。同时,加速形成合理的电价机制,强化煤电交易价格上浮政策执行力度,尽快出台容量电价办法,加快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确保煤电机组系统调节价值获得合理回报,实现各能源品种之间利润的公平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