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力市场2023年上半年信用评价结果公布:AAA级19家
近日广东电力市场2023年上半年信用评价结果公布。本次信用评价共115家售电公司按要求提交了财务审计报告和征信报告,13家未提交或未按要求提交。经审核和计算,本次信用评价等级为AAA级19家、AA级57家、A级43家,B级6家,C级3家,评价为B级或 C级的均为未提交或未按要求提交相关材料的售电公司。
适用于多虚拟电厂交易的改进拜占庭容错算法共识机制
分布式能源投资主体的多样性,使各资源在互动过程中的信任构建更加困难,因此需要探究多虚拟电厂交互模式并构建相应信任体系。基于主侧区块链技术构建了多虚拟电厂交易模型总体架构,明确了多虚拟电厂交易流程。通过主侧锚定技术构建跨链通道,实现多虚拟电厂链上协同运行模式。针对节点维护区块链网络环境积极性不高导致的信任环境缺失和区块链性能下降的问题,基于节点功能不同提出了一种差异化信用评价指标来规范节点行为,同时利用该指标对拜占庭容错算法(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PBFT)进行改进。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差异化信用评价指标改进的共识算法在所提多虚拟电厂架构下能构建信任环境并提升共识效率。
全国首个电力大数据专区在贵阳上线
8月18日,全国首个电力大数据专区在贵州省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上线。这是贵州电网公司全面承载数字电网,融入和服务“东数西算”工程的具体举措。该电力大数据专区由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和贵州电网公司共同建立,其产品体系不仅适用于企业及个人经营情况分析、信用评价分析,还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等多场景的应用。
绿色能源交易平台云架构技术体系与应用
项目针对云南绿色能源交易市场规则复杂且快速演进、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的特点,基于云计算架构技术体系,设计并研发了可弹性扩展、高效、可靠的绿色能源交易平台,支撑了交易、结算、市场管理等核心业务的开展,解决了灵活适应市场交易产品和规则变化的技术难题,避免了交易平台的重复开发,大幅缩短了平台开发周期,提高了市场效率。主要创新点如下: 动态组装的绿色能源交易算法引擎。提出了基于算法语义抽象模型的交易算法引擎技术,实现了算法以组件拼接、参数配置的方式快速开发,适应了绿色能源市场交易产品和交易规则复杂且快速演进的特点,缩短了算法开发周期,提高了算法适应性。基于绿色能源市场全景建模的数据平台。构建了绿色能源交易全景数据模型,研发了基于四元组统一语法标签定义的自适应数据服务族,解决了数据服务适应模型变化、超大数据集单次事务性归档等难点问题,为交易平台内、外部异构系统提供了标准化的数据服务体系。弹性扩展的绿色能源交易私有云计算平台。深度融合网络智能弹性虚拟交换、数据库多租户容器虚拟化、服务器完全虚拟化、应用容器虚拟化等多层级虚拟化技术,构建了弹性扩展的私有云计算平台,解决了 IT 基础资源建设成本高、交付效率低、利用率低等问题,计算资源利用率较传统虚拟化架构提高了 3 倍。基于轻量级服务技术的分布式软件架构。研发了面向绿色能源交易的分布式软件架构,解决了去总线架构下分布式服务注册、发现、安全调用等难点问题,实现了服务调用动态路由、负载均衡、智能容错等功能;设计了高内聚、低耦合的绿色能源交易轻量级服务体系。软件架构灵活支撑了上层交易应用功能的快速开发和局部在线迭代。绿色能源交易市场多层级全景态势感知技术体系。围绕电力供需及其相关因素,实现以“市场供需”为核心的第一层级态势感知;综合交易、结算、信用评价等信息,实现以“市场运营”为核心的第二层级态势感知。多层级全景态势感知能够为市场主体决策和市场规则完善提供支持。项目自 2016 年 1 月投入运行至 2018 年 12 月,支撑云南绿色能源市场化交易开展,覆盖6856 家市场主体,组织交易 2165 场次,成功交易 2332200 笔,成交绿色能源电力 2143 亿千瓦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基于客户信用评级的差异化 研究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文)及相关配套文件精神,在输配电价新体制下,售电市场进一步放开,用电客户的自主选择权加大。对供电企业而言,经营压力和风险也愈发增大。尤其是新体制下,电费仍由供电企业追收,再向各售电方结算,其中,电费资金能否及时足额回收,将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资金能否有序平稳运转,对企业安全经营影响极大。 本文在国内外现有客户信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基层供电企业客户信用风险,从工作实际出发,剖析了基层供电企业客户欠费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从基于可操作的角度,建立了科学的电费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和客户信用评价模型,通过大样本实例应用,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根据客户信用评估结果,分类梳理出供电企业电费风险控制和管理措施,为基层单位实施针对性的电费催收管理和开拓市场提供了有效参考。
电力用户信用评价规范
电力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及代码
面向电力市场的信用评价管理与服务体系研究与应用
面向电力市场的信用评价管理与服务体系研究与应用项目自2016年9月以来,总体分为两个阶段开展。 一、电力市场信用评价体系研究及信用分级服务体系设计: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金融、保险行业的优秀经验与理论,进行电力市场的信用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并从财务评价、市场行为、行业景气程度与企业竞争力等多角度展开电力市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市场交易主体划分、主体交易信用等级分类、预警机制建立、管控措施实施几个方面,形成评价体系流程,构建了电力市场信用风险预警框架。从市场准入、交易保证金与结算、考核偏差与终止等方面入手,构建了电力市场主体的信用分级服务体系。整合电力市场主体违规行为的惩戒措施,收集相关法律政策规定,为交易中心实施联合惩戒提供了基础支撑,同时为了更全面的推广电力企业的评级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评级指标的作用,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 二、电力市场信用评价系统建设及其应用: 根据电力市场信用评价体系,设计构建电力市场信用评价系统。按照两级部署原则,先后在华中、江西、河南、湖北等各级交易中心部署并应用。期间通过系统对信用评价体系进行了测算,进一步验证了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市场认可度高、可操作性强,评价的结果符合市场预期。 从项目开始至今,本项目成果在华中电网的江西、河南、湖北等地的电力交易实践中投入实际应用。为华中地区各交易中心的电力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工作提出了新思路。指标体系合理,评价方法可行,评价工作切合交易中心的工作流程。对已参与实际交易的发电企业、售电公司、电力大用户等市场主体进行了信用评价。评价结果与分析结论为交易中心的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工作给予了帮助。项目开展过程中,发表并被EI检索论文《电力市场信用分级服务体系研究》、《中长期交易中的火电厂碳减排机制研究》、《电力市场中适合核电机组的交易方式分析》。受理专利《一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电力客户欠费预警方法》、《一种电力市场主体信用评价系统》。
电力行业供应商信用评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