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外绝缘用硅橡胶老化评估及修复技术 第1部分:硅橡胶清洗修复剂技术条件
发电机、汽轮机轴颈焊接修复技术导则
核电蒸汽发生器管板熔损缺陷回火焊道修复技术开发及应用
蒸汽发生器(SG)的传热管、管板及其密封焊缝是核电站一回路最薄弱的承压边界,决定了核电站安全运行和在役寿命。某核电项目在制SG密封焊阶段因焊接设备故障导致管板熔损(图1),承压边界受到破坏,针对SG管子管板区域复杂的结构以及该问题发生的特殊节点,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成为制约工程建设的关键节点。 管于管板密封焊阶段,SG管板不能进行焊后热处理(热处理将导致管孔和传热管变形、氧化,管板报废等系列风险)。项目组通过反复研究提出了采用在国内重大工程领域应用尚属空白的回火焊道技术,制定了完整的返修方案和评价准则,研制了系列专用焊接及无损检测设备和工装,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顺利完成产品返修并通过了工厂和核电现场多次试验验证,避免了已穿管和已完成密封焊工序的传热管报废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工期延期。本技术成果根本上解决了SG管板熔损世界首发性难题,通过国内专家鉴定,技术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成果经国家核安全局批准,成功应用于某核电项目SG的返修,揽回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400万元,节约工程建设关键路径7个月,实现了回火焊道技术在核电重大装备修复上的国内首次应用,成果还可推广到我国其它重大军用、民用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电化学储能高效绿色回用技术进展及价值分析
随着电化学储能技术不断进步、电力系统需求日益增加、市场运行机制持续完善,我国电化学储能市场进入迅猛发展阶段,同时储能电池的退役规模和速度不断加大加快,如何解决好储能电池退役后回收处理,引导储能电池市场稳定、健康并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次汇报收集部分发达国家储能电池回收处理的经验,重点科普锂电池回收使用的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直接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团队从事的高效热法回收及绿色湿法回收研究进行介绍。
35kV及以下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水树老化绝缘修复技术导则
阀门密封面焊接修复技术导则
电力电缆绝缘状态检测及水树老化修复技术技术报告摘要
本项目研究成果在电缆投运到退运整个运行过程对电缆绝缘进行全方位的诊断评估,防患于未然,是对现行交接试验、例行试验及诊断性试验的有利、有效补充;此外,通过修复技术对老化电缆进行修复,延长电缆使用寿命,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该项目研究成果对电力电缆运维管理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该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在四川成都、天府新区、德阳、广安、绵阳等地市公司,藏区电网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重要供电用户展开应用,成效突出,有力的提升了应用单位的设备检修效率,创造了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该项目研究成果的逐步推广应用可以保证重要用户、藏区电网的稳定运行。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本项目研究的电力电缆缺陷局部放电检测技术可以对电缆内缺陷局部放电信号实现全方位检测和识别,实现在10kV~110kV等级XLPE电力电缆交流耐压、局放检测及定位;采用本项目研究的整体绝缘老化评估技术可以对电缆老化程度进行精确检测与诊断;采用本项目研究的电力电缆修复技术修复后电缆介质损耗下降幅度较大,直流泄漏电流显著减小,绝缘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后续跟踪显示,经修复后的电缆一直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该技术可使老化电缆绝缘性能恢复到电力电缆绝缘试验规程要求,延长电缆使用寿命,从而降低因绝缘老化而导致的非计划停电风险,减少电缆检修工作量,并有效解决城市电缆施工困难的问题,降低因更换电缆而产生巨额费用。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可望在四川省电力公司乃至整个电力系统其他电缆线路进行推广应用。本项目研究成果对于推进电力电缆线路绝缘状态检测、诊断与修复技术水平与应用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实现电力电缆由传统的预防试验、状态检修向先进状态检修的转变、全面提高电缆绝缘状态监测与运行管理水平、减小由于电缆事故而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符合建设节能环保型社会的要求。
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
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包括电池放置单元5以及设置在电池放置单元5一端的控制单元1,在电池放置单元5内设置有两组蓄电池,两组蓄电池分别为发生损耗的损耗蓄电池和对旧电池进行能量补充的补充电池(每一组蓄电池可以为单节蓄电池,也可以为若干个蓄电池串联组成的蓄电池组)控制单元内包括一个电位器W1同时设置有三个接线端:接线端A1、接线端B1;接线端B2和B1分别连接限位器的两端,接线端A1串联熔断器FU1之后与接线端B2短接;在控制单元的限流电路上设置有调节旋钮3。 本项目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对自身出现损耗的蓄电池进行并联补充,使发生损耗的蓄电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性能修复,延长了蓄电池组的整体使用寿命。解决了蓄电池组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局部电池电压低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蓄电池组运行中出现的环流和内耗问题,使得蓄电池组的整体使用寿命得到一定程度的延长。如果配合我们创新工作室的蓄电池再生修复技术共同推广使用,则效果更佳,可延长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一倍以上。该项目已于2016年7月30日向国家专利总局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并于2017年1月18日获国家专利总局授权,专利号:ZL2016208147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