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产业发展现状、挑战及机遇系列报告之——长时储能篇
储能技术是解决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系统波动性、间歇性的有效技术,对建立新型电力系统具有关键的支撑作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比例的提升,对储能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容量型储能的需求日益增长。容量型长时储能可以提供数小时、数天数周乃至更长时间的电力供应技术方案,减小峰谷差,提升电力系统效率和设备利用率,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为清洁能源的稳定输出和消纳提供有力保障。国内外都将长时储能视为实现能源转型的重点技术,出台多种政策支持长时储能发展。国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都从不同角度提到了发展长时储能。国际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多国也相继表示对长时储能技术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长时储能装机增长,长时储能技术种类较多,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储热蓄冷、储氢等这些技术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太阳能热发电站储热系统性能评价导则
关于电网侧新型储能成本疏导机制的思考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最大限度利用风光等绿色能源的关键技术,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不含储热)超过400万千瓦。当前电网侧新型储能的功能以促进局部地区新能源消纳、替代输变电工程投资为主,但其综合性、全局性功能发挥不足。同时当前储能发展受限于成本疏导机制尚不明确,完全通过参与市场化方式回收投资成本仍存在难度和风险。本文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分析电网侧新型储能的功能定位,并研究提出可能的成本回收机制,为后续推广应用提供发展思路。
光热+多能互补综合能源微网系统
充分发挥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所属西电宝鸡电气有限公司在光热产业和配电领域的优势,集成多种能源技术路线,建成发、输、配、用、储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业园区型多能互补智能微网。集成太阳能光热+光伏+风电+市电、储电+储热+清洁供热、交直流+高低压+充电桩等技术和工程实现,采用“互联网+”将示范区内多种能源供应和消纳进行数字化管理,建立统一的工业园区智慧能源管控运维平台,实现整个工业园区的多能互补和电热冷汽四联供。
集成蓄热装置的火电机组调峰特性分析
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新能源出力不确定性和波动性问题展现出来,而为了弥补新能源出力缺点,火电机组承担起了调峰作用。为了提升火电机组的调峰能力,对其调峰特性进行了研究。 方法 首先,以某350 MW供热机组作为分析对象,应用仿真软件搭建热力系统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精确性。其次,以蓄热系统为辅助系统,研究机组在满足供热需求情况下的机组调峰能力,并分析蓄热等储能单元对机组调峰能力的影响。最后,采用启发式粒子群算法对蓄热水罐运行策略进行优化,得到随热负荷变化的储热罐最优运行模式。 结果 通过蓄热水罐与火电机组耦合的方法有效提升了机组的调峰和供热能力,并提出可以根据实际热负荷数据确定最大化收益的运行模式。 结论 该方法对机组的运行策略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