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理念驱动下中国华电碳排放管理创新与实践
本项目属于碳减排领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电”)率先在央企总部成立“碳排放管理处”,逐步建立了“以专项规划为指引,以“四个体系”(数据管理体系、交易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及能力建设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低成本减排和服务绿色低碳转型为目标”的工作思路, 项目的创新研究成果对大型发电集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有力推动了行业进步。应国资委要求以书面形式分享“目标分解方法学”,元素碳全覆盖为生态环境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白皮书助力生态环境部分享“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在线检测实验平台为行业标准起草提供理论保障。2016-2018 年中国华电已累计减排二氧化碳3 亿吨,超出“十二五”碳减排总量,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及间接经济效益。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力物流服务平台(ELP)创新与实践
电力物流服务平台(Electrical Logistics Platform ,简称:ELP)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公司”)现代智慧供应链“五E一中心”重要建设成果之一,于2019年12月31日正式上线。ELP聚焦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依托自主研发的物联传感终端,实现对电网全网重点物资运输的实时监控和自动预警。运用“物流+互联网”思维,实现物联感知、信息技术与物流业务深度融合,在全面升级电力物流工作质效,为“新基建”下的特高压等电网工程建设提供坚强物资保障的同时,激活数字化运输积累的海量专业数据价值,为电网供应链中的物流业务、工业品物流业务提供支撑服务。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ELP主要包括两项核心功能:运输监控、配送规划,及六项拓展功能:供需对接、应急运力、服务评价、资源共享、数据分析、供应链金融。自2018年开始试运行,2019年12月31日正式运行以来,先后支撑了13个特高压和数十个常规电网工程,为3376批电网物资提供了全流程数字化运输监控服务。平台注册用户总数已达28000余个,监控终端数量1400余台,监控总里程达416万公里。目前已在电网全部重点基建工程中全量应用,全面覆盖220kV及以上线圈类设备(变压器、电抗器)及铁塔等物资。ELP投入使用后,管理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提升。
供电台区管理创新与实践
本书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的框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辅以实例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从电网企业绩效管理的发展概述入手,通过对比全国与江苏省的农电台区管理发展历程、趋势和理念,进行宏观分析。 其次,书中深入探讨了供电台区管理的现状,重点介绍了常用的台区管理方法以及江苏省在台区管理方面的尝试与取得的成效。 然后,进一步详尽介绍了“三量三价”方法的实施过程,阐释了“三量三价”的具体内涵以及台区管理权的竞拍机制,并通过沈高供电所“三量三价”台区管理招拍活动方案的展示,呈现了实践案例。 在此基础上,又对“三量三价”方法进行了理论探讨,从管理学、经济学及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供电台区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 最后则聚焦于“三量三价”方法的推广,指出了推广的路径与成效,并提出了实施建议,从而揭示了推广该方法的重要意义。 全书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供电台区管理创新与实践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能够有效提升供电台区的管理运行效率。
能源网络加密业务流量安全创新与实践
介绍了能源网络中加密流量的变化趋势及其检测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观成科技如何利用AI对抗AI,结合AI技术、深度指纹、行为分析和加密威胁情报,实现加密威胁检测、加密风险及异常检测、加密应用识别和加密业务识别。报告还深入分析了观成科技加密流量检测解决方案在能源网络中的应用,并分享了相关实践成果。
火电厂燃料智能化系统创新与实践
国电汉川发电有限公司总装机容量332万千瓦,一、二期四台33万千瓦级机组,1998年建成投产,三期建设两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分别于2012年12月和2016年8月建成投产,年耗煤量超过600万吨,燃煤存储、采样分布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燃料验收采制化工作大量依靠人工完成,自动化水平低,工作环境恶劣,人员素质不高,廉政安全风险监管难度较大,燃料验收领域成为廉政安全事件的高发区和重灾区。 汉川公司建设了两套相互独立的输煤系统,共配置4台翻车机、2座卸煤码头,设置6个采样点、11台皮带采样机,相距最远的两个采样点距离2.5公里。燃料智能化管理系统采用项目组负责制,自主建设,分项分阶段的实施模式,主要由全自动制样系统,气动管道传输及智能存查样系统,远程煤样自动封装接卸分选系统,管控系统和数字化实验室等六个项目,八个子系统组成。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了煤样专用运输车、自动煤样分选归批、制样机自动给瓶、自动奔料、单节火车煤按单一批次自动采样等个性化功能,实现了燃料“计量、采样、制样、存样、运样、化验”全过程集中式自动化管理,有效贯彻了集团公司“人与煤样分离,人与数据隔离”的管理理 念,降低了廉政安全风险,提升了燃料管理水平。 燃料智能化管理已成为当前大型火电企业燃料工作的新趋势。电厂结合实际,将分散的计-采-制-化设备集成于智能化管控中心平台,实现操作智能化,数据实时化,管控集中化,管理信息化的“新四化”燃料管理目标。
基于“知识图谱”的电网设备全过程质量评估创新与实践
党和国家对质量高度重视,“质量强国”已写入质量发展纲要、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十三五”规划。国网公司深入推进电网设备质量管理,提出“优化采购评审规则,严格专业检测,加强设备厂商业绩评价,进一步选好选优设备”和“选质量最好的设备、选管理最强的乙方”的统一部署。2015年以来,湖北公司在国网设备部指导下,健全设备质量监督管控体系,创新开展供应商设备质量评价工作,强化运维专业缺陷、故障等多维信息向物资采购部门的反馈,提高采购设备质量,推进“质量强网”。首次采用知识图谱技术,利用图数据库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将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和外部互联网信息全面融合,形成电力装备质量管理全景知识,精准发现数据间内在的本质关联关系,真正挖掘数据资产价值。 一是首次提出一套全过程设备质量评估技术体系,制定并发布了变压器类、高压开关类、输电线路类、高压电缆及附件类、无功补偿类设备质量评级技术导则等五项国网公司企业标准。二是建立一套设备质量评估管理体系,下发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运检环节电网设备供应商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设备质量评级管理规范》《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设备抽检监造技术监督指导意见》等,为规范开展设备质量评级工作,推动评级结果的落地应用奠定基础。三是构建评估信息系统,推进成果在国网公司系统全面应用。开发电网设备质量评估模块和一体化评价计算软件,实现评价工作全流程线上流转,提高评价工作效率和结果可视化水平。组织国网系统内27家单位,自2017年至2019年开展五轮供应商设备绩效评价和应用,评价结果应用于国网公司物资招标采购。四是不断优化电力设备质量评估机制,创新探索省公司和国网公司两级评价算法。充分落实“谁使用,谁评价”的原则,应用最新一轮评价数据开展两级评价算法研究与试算。五是创新应用知识图谱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挖掘数据价值。开展电网关键主设备质量提升分析研究,应用知识领域映射地图,深度探索设备缺陷及质量问题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多维度分析设备故障或缺陷原因及规律,为促进供应商产品质量提升和运维检修策略优化提供具体建议。 电网设备全过程质量评估的推广应用,一方面从生产厂家设计制造环节开始,有效提升设备质量水平;另一方面为电网设备的招标采购提供决策依据,严格把控入网设备质量第一关口,对维护电网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场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研究与实践
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电力网络战已成为国家级对抗的新手段。近两年发生多起因疑似遭受网络攻击而造成的停电事件,电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网络攻击破坏的首要目标。本项目创新性提出"全景可视感知、全域可信可控、全息智慧防御、全时敏捷响应”的全场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设计思路,并围绕四全策略开展网络安全态势实时监控平台、新一代情景感知和风险防控体系模型、网络安全全时敏捷响应工作体系等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在国家网络安全专项演习、70年大庆、军运会等多次专项保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与推广价值。
基于智慧安监系统的作业风险安全监管模式创新与实践
该成果创新立体式安全监管架构、穿透式安全监督模式,实现透明化业务管控、智能化现场识别、智慧化数据分析,提高了安全监管效能,提升现场安全管理能力,打造了“平安现场”,促进实现电网企业的长治久安。 近三年实践,成果已在广东20个地市供电局以及162个县区供电局全面应用。系统用户超过20万,接入终端设备10万余台。平均每天管控作业6000余项、监管作业人员2.5万余人次。2020年,系统累计访问384万人次,监管作业120万余项。违章发现率增加65%,主动暴露违章增加600%。形成班组主动查摆、管理人员主动到位、各层级主动管控的良好氛围。
建立基于员工职业发展 “ 培训 - 评价 - 岗位 ( 岗 级)”闭环管理机制
该机制以职业发展为引领、以岗位晋升条件为基础、以“培训-评价授权-认证-应用”为主线,以提升员工技能水平为目标,建立基于员工职业发展的“培训-评价-岗位(岗级)”闭环管理机制,开发闭环管理机制应用信息系统,有效改变“重培训、轻评价、弱应用”的现象,实现员工凭能力和业绩升岗级,助推员工职业发展。 该成果先后荣获国家能源局《中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与实践》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中国人才发展“创新企业”奖,在广州供电局的推广应用收到了预期的成效,并得到了员工的普遍认可,对于南方电网公司系统乃至国内供电企业开展培训、评价、取证、上岗工作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