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用智能检修电源箱汇报
本次演讲PPT首先介绍了国网苏州供电公司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李博技师创新工作室的情况,并对站用智能检修电源箱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项目来源、项目背景、总体设计思路和技术创新点,最后总结展望苏州供电公司对站用智能检修电源箱的未来布局,在最后简单介绍了潘晓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其他优秀创新成果。
刀闸防卡涩新工艺
据统计,70%的刀闸卡涩、拒动问题是由于转动部位润滑失效导致。刀闸转动部位陈旧润滑油形成的干酒油泥不再具有润滑作用,而传统检修方法无法彻底清理轴销轴套缝隙内的油泥,受转动部件结构所限,从外部涂抹的润滑油无法全面覆盖轴销接触面,导致轴销锈蚀,加重刀闸卡涩,严重时甚至发生拒动。此外,对于断路器操作机构,由于布局密集紧澳无法有效清理和润滑,影响动作特性。 传统方法只能将润滑油涂抹于轴销外围,润滑油不能有效进入轴销与轴套接触面的缝障内,润滑效果不理想。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隔高开关完善化改造内容要求:轴套、轴销传动连接必须具有自润滑措施,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何利平创新工作室”研发了刀闸防卡涩新工艺。该成果通过高压清洗注油装置和自润滑式轴销,达到轴销转动部位检修周期内免维护。
便携式多功能漏电保护器检测仪
漏电保护器是-种防止人身触电事故的电气防护装置,在农村配电网应用普遍。以往,漏电保护器仅采取入网前1%的抽检,投运后日常运行工况缺乏监控,且设备老化及使用不当时有发生,导致大量安全隐患。随着台区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供电企业对管理精益化,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漏电保护器的全检及纳入终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根据GB 13955- -2005 要求,应定期对运行中的漏电保护器进行动作特性试验,但目前对于运行中的漏电保护器普遍采取每月试跳进行试验,采用试跳笔试跳无法检测出漏电保护器的动作电流和动作时间,不能准确判断漏电保护器的好坏,为提升检测准确率与效率,针对 现场检测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技术技能培训中心电力技术技能开发创新工作室研发了便携式多功能漏电保护器检测仪。
电力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创新体系建立与实施
通过电力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创新体系建立与实践,为全员创新营造展现自身价值的良好氛围,提供成长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平台,让职工能有广阔的创新空间,能在各种资源的支持下方便地实施创新行为,并通过创新的过程获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最终使受益与激励形成正向的良性循环,到达公司激励职工,职工成就公司的理想境界。 公司在电力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上创造了先进管理理念和做法,突出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有着重大影响,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电力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创新体系建立与实施解决了行业内电力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发展难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为推动行业管理创新和行业效应有着巨大影响,为其他行业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马骏:在带电作业现场创新攻坚
1月17日19时,吉林通化供电公司马骏创新工作室里有一个身影仍在忙碌。他盯着手中的工具,不时记录着……他就是马骏,下班后在工作室里钻研创新是他工作的常态。
国网宁夏电力:实施充电桩统建统营 破解社区电动车充电难题
5月10日,在第六个“中国品牌日”来临之际,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召开社会责任根植项目成果发布会暨“电亮梦想”品牌创新工作室揭牌仪式,发布展示该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务实举措和成果成效。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王洪创新工作室介绍
直流电源系统
以职业技能提升为核心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华能苏州热电厂响应国家“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号召,积极开展以职业技能提升为核心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体系研究,从战略机制、培养机制、考评机制和发展机制等方面强化产业工人职业技能的提升,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体系,为电厂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电厂通过建立生产一线职工队伍建设战略机制,明确战略目标,有序推进构建与实施构建;在打造实施平台上,通过搭建“XIN之帆—陈艳劳模创新工作室”、“互联网+”培训网络培训平台、创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格”等三大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在培养机制上,电厂建立培训网络、成长档案、技能人才库、菁英计划、开展“讲座式、场景式、任务式、流程式”四类培训、成立创新创效工作站,举办管理能力专项培训班等方式建立构建培训体系,助推快速成长;在考评体系方面,电厂通过编制生产岗位技能标准、开发技能考评题库、开创考评新模式、实施分类考评、加强考评结果应用,提升核心技能水平;在落实发展通道方面,通过安全专项培训、双通道晋升、以干代训等创新方式,加速推进人才梯队建设 。 通过以职业技能提升为核心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体系构建与实施,电厂生产一线职工自主研发、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2019年,全面建成天然气“千里眼”系统、自主研发的热网监控GPRS系统以及热网用户“预收费”系统,组建了热网监控大平台,实时监看用户端的温度、压力、剩余金额等流量数据,随时随地了解热用户端的使用情况,为苏州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提供了热力保障,跻身为华能集团公司“第一批供热经营示范企业”;顺利开展汽机轴加疏水箱疏水改造,每小时可回收温差25℃除盐水约1.7吨,预计每年节约除盐水约7000余吨,节约天然气21万方;组织开展汽机额定主汽温度提升,从设计值514℃提升至535℃,全年汽机主汽温平均值由502℃升至519℃,年累计增发效益电约221万kWh;低氮燃烧器的改造和机组启动优化措施顺利实施,减少NOx的排放约71吨/年,减少节约环保税约83万元/年;开展污泥烘干掺烧处理项目,不但充分利用了污泥的热值,而且使固废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减少固废排放约360吨/年,节约成本约7.2万元/年。2019年,通过成立职业技能提升技术攻关组—安全绿色供热品牌项目、机组优化启停项目等8大技术攻关项目,共获得经济效益1888.81万元。
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
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损耗补充装置,包括电池放置单元5以及设置在电池放置单元5一端的控制单元1,在电池放置单元5内设置有两组蓄电池,两组蓄电池分别为发生损耗的损耗蓄电池和对旧电池进行能量补充的补充电池(每一组蓄电池可以为单节蓄电池,也可以为若干个蓄电池串联组成的蓄电池组)控制单元内包括一个电位器W1同时设置有三个接线端:接线端A1、接线端B1;接线端B2和B1分别连接限位器的两端,接线端A1串联熔断器FU1之后与接线端B2短接;在控制单元的限流电路上设置有调节旋钮3。 本项目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对自身出现损耗的蓄电池进行并联补充,使发生损耗的蓄电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性能修复,延长了蓄电池组的整体使用寿命。解决了蓄电池组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局部电池电压低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蓄电池组运行中出现的环流和内耗问题,使得蓄电池组的整体使用寿命得到一定程度的延长。如果配合我们创新工作室的蓄电池再生修复技术共同推广使用,则效果更佳,可延长蓄电池组的使用寿命一倍以上。该项目已于2016年7月30日向国家专利总局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并于2017年1月18日获国家专利总局授权,专利号:ZL201620814766.8
“生命体”班组建设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该成果全面分析能源互联网建设、国资国企改革、电力市场化改革、大云物移智等新技术发展对电网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业务发展布局、“再电气化”战略部署,借鉴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前沿理论,创造性提出“生命体”班组建设理念,系统阐述“1435”总体实施框架,明确提出班组由末端管理执行单元向前端价值创造单元转变的完整路径,系统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央企班组建设实施体系。 该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进行广泛试点实践,推动班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截至目前形成职工技术创新成果 6 万余个,有 5 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建成劳模创新工作室 1500 余个,其中有 35 个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取得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班组进化论》专著、《“生命体”班组建设探索与实践指导手册》进行了公开发行,核心观点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该成果已被国家电网公司评为 2017 年度管理创新成果特等奖、软科学成果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