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物联的智能配用电系统优化运行
泛在物联的配用电系统是智能配电网与电力物联网深度融合形成的信息物理社会系统。分析泛在物联的配用电系统的参与主体及其信息、物理、社会属性,并从物理域、信息域和社会域三个层面探讨参与主体之间的交互影响,并提炼其运行特点,包括物理域中的节点、网络和功能的灵活性;信息域中的泛在感知的不确定性;计算模式的边缘化、开放交互的安全性,社会域中的角色可变性、效用个性化、商业模式多元化;在分析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提炼其难点,包括复杂配用电系统的特征识别、社会行为建模与混合仿真、非完全信息的随机博弈框架与应用、融合社会属性的优化问题、边缘计算的调度策略与驱动机制、配用电终端物联网的交互安全机制等。在理论层面为信息、物理、社会系统的多学科交叉提供分析探讨,在应用层面为泛在电力物联网和智能电网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大规模车网互动需求响应策略及潜力评估综述
大量电动汽车的接入为电网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电动汽车作为具有负荷与储能双重属性的特殊灵活性资源,车网互动过程中需要实施调度方案及需求响应策略对其进行引导。针对现有问题,全面综述了相关研究。首先,为综述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模型,基于用户出行习惯探讨了电动汽车聚类方法,并得出了考虑特征变量聚类可有效提高聚类模型精确度的结论。其次,梳理了现有的需求响应策略,通过权衡协调各类需求响应策略,能有效激发用户调度潜力。然后,基于策略研究,从数据与机理两类评估角度总结了如何提高需求响应评估精度。最后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未来电网侧可聚焦峰谷时段细化研究、聚合商侧可针对不同用户聚类建立更适宜的调度策略、未来仍需探寻多市场主体有效商业模式等。
数字技术赋能碳中和案例汇编(2022年)
聚焦国家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依托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数字技术赋能碳中和案例,经过社会征集、座谈论证、初期筛选、专家评议等环节,历时4个月时间,最终在百余个案例中遴选出20个典型案例,形成《数字技术赋能碳中和案例汇编(2022年)》案例集,以期为国家及地方政府推动形成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新格局提供有力借鉴。 从本次征集的应用案例来看,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以园区/城市为主体,在运行、基础设施、治理、服务等方面实现融合应用,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赋能降碳。二是以能源、钢铁、石化、航天、建筑、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为主体,在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实现数字技术赋能降碳。三是以数字技术提供方为主体,在数据中心、基站建设、生产经营、新能源建设等方面的绿色化转型。四是绿色节能科技创新,在耗能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显著节能。 总体来说,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技术标准、应用场景、配套机制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完善过程,双碳项目的投资模式、运营机制和商业模式仍有较大探索空间。但是,在政府和产业界对于双碳技术与应用高度重视下,相信双碳建设每年会迈上一个新台阶,创新实践会越来越精彩,案例汇编将见证我国双碳发展砥砺探索前行的历程。
数字新世界智能大未来-开启能源化工数字化转型新时代报告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运营和数字化生活正在成为我国社会的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当前,传统产业与数字产业深度加速融合,数据要素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刻变革,“绿色化”和“数字化”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旋律,能源化工行业迎来战略转型加速期。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数字经济对全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Gartner、IDC等研究机构发布的技术趋势预测报告显示,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云服务、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引发的数字革命正在重构现代能源体系,数字世界的大门已经敞开,智能未来的大幕即将开启。我国能源化工产业正在加快战略调整与转型升级的步伐,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数据为驱动,重构价值链条,重塑商业模式,推进生产管理的智能化和集约化,提高经营管控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综合能源服务政策解读与趋势分析
综合能源服务是能源行业低碳转型的有力抓手,也是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用能成本、推进能源清洁化使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综合能源发展,出台相关的政策以绿色低碳、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以多能协同为主线,以能源数字化为技术支撑手段,以复制扩大示范试点项目为培育市场方式,以创新商业模式为辅助,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可再生能源消纳与节能降碳目标,为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政策机制和市场环境。
共享储能的商业模式与发展机遇分析
当前,构建“新能源+储能”的应用模式,已经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从国家到地方,陆续出台多个鼓励政策,优先支持配置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并网。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统计数据,2021年上半年,国内新增新型储能项目(包含前期、在建、投运项目)累计达257个,总规模11.8GW。而这些项目中,新能源带动的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占比超过50%。
甘肃平凉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清单:推广试点“光储充放”一体化应用
探索建立适合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服务体系,加强车联网互动平台建设、推广试点“光储充放”一体化应用。组织开展“乐享消费·美好生活”大宗商品促消费活动,市级财政列支200万元,县(市、区)财政按不低于100万元配套,支持商贸流通企业举办大型汽车展销活动,同时发放家电、住宿、餐饮、日用百货等普惠消费券。
全球可再生能源储量评估,前景分析与规划平台
全球可再生能源储量评估、前景分析与规划平台针对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空间分布不均匀、开发利用率较低、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充分发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链的一体化优势,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具体国别或地区政治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动向、能源需求、能源结构、生态环境等因素,构建覆盖基础地理、社会经济、能源电力等领域的综合性的全球可再生能源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全球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储量评估、市场前景预测与宏观规划服务,重点解决全球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国内外国家能源管理部门、地方能源局、能源建设企业及中小型个人用户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与技术服务。本项目包括行业云平台软硬件、以及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基础架构研究与建设,研究数据资源池组建技术,在此基础上建设可再生能源数据仓库,进行可再生能源储量评估与市场前景分析应用系统研发,并构建可再生能源储量与市场前景分析决策支持系统
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与展望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两个阶段,我国的工作重点都将围绕推动煤电的优化与退出、综合施策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强化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电制衍生品技术和新一代发电与供热技术,以及促进循环经济和“新能源+”的发展上。但两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1.0阶段,更多的是侧重调整煤电的发展方向和解决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的问题,以满足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消纳需求,加速电力行业自身的脱碳进程。在2.0阶段,更多的是侧重全新的技术、生产与消费方式、商业模式的发展与推广,以及电力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等,以发挥电力行业的基础性地位,带动工业、交通、建筑等各个部门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我国需建立现代化的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提升政府部门的行政治理水平;需构建高效运转的电力批发市场和多样化的电力零售市场,保障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的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需高度重视科技研发与创新,推进关键能源技术取得突破;需完善碳市场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制,以市场化的手段倒逼煤电的转型与退出,提升新能源项目的经济性;需大力推动公正转型和加强宣传教育,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包容性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最佳实践和最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