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 聚焦“8+9”产业 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含图解)
8月22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标准加快形成。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00项以上,培育先进团体标准300项以上,以标准指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有力。
70MPa加氢站关键技术装备开发
针对我国长续航、重载氢能交通应用场景,基于国资委和能源局关键装备攻坚项目,形成70Mpa加氢站大容量、低能耗自有化关键技术装备。攻克压缩机气液固耦合精确设计技术、高温高压临氢关键零部件技术和实景工况测试技术,开发首台套自有化90MPa氢气隔膜压缩机,进气压力12.5MPa、排气压力90MPa时,排量大于350Nm³/h,能耗小于2kWh/kg;通过变流量加注和多级压缩工艺创新,开发首台套70MPa快速加氢机和70MPa加氢站动态工艺控制系统,最大加氢流量7.2kg/min,乘用车最快3min、大巴车最快5min、重卡最快10min加满,加注率95 - 100%,大巴车、重卡加注预冷节能30%以上,加氢站能耗低于3.5kWh/kg。已完成第三方认证评审及国资委考核,在2座加氢站示范应用,牵头制订国家标准3项、团体标准2项。
关于征集《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建设评价导则》等5项团体标准参编单位与参编专家的通知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关于2022年第一批中国能源研究会标准立项的通知》文件,中国能源研究会信息通信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申报的《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建设评价导则》《能源信息系统安全可信能力评价指南》《电力系统数字储能系统通用技术规范》《电力系统数字储能系统建设评估指南》和《电力移动应用个人信息及接口安全防护技术要求》5项团体标准已正式立项。
关于征集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关于促进团体标准规范优质发展的意见》(国标委联[2022]6号公文)、《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用户管理规定(试行)》等文件要求,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经注册、审核成为“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团体用户,具备制定修订相关团体标准的资格。
面向智能变电站计量系统的全链路检测装置及方法
近年来,智能变电站得到大力推广建设,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和数字化电能表等设备构成的计量系统广泛应用于智能变电站中,但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很多缺陷和故障,频繁出现了因计量系统问题导致的母线进出电量不平衡、线损率超标的情况,甚至出现了因台并单元缺陷导致保护误动的严重事故,危害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上述这些设备都按规定进行了入网检测,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问题,反映出已有的检测方法尚不完善。智能变电站计量系统的原理和结构比传统电能计量系统都更复杂,已有方法仍沿袭了传统互感器、传统电能表等设备的检测思想,仅着眼于分立组件的单体检测,未对系统进行整体验证,忽略了各组件之间的配合和相互影响,存在检测官区,导致了原有的现场检测不能真实反映出计量系统实际运行中的整体性能,无法查出系统潜在的缺陷,且需要针对每台被检设备单独搭建检测场景,工作量大,效率低。 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面向智能变电站计量系统的技术特点,研制了系统级测试仪,创造性提出了全链路检测方法,不仅消除了调试“官区”,还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编制了团体标准《智能变电站+数字化采样值网络传输检测规范》,有效弥补了已有技术标准体系的不足。
IEC /TS 62786 分布式电源与电网互联标准
在国标委、国家电网公司的指导和支持下向IEC TC8提出、并发布了该国际标准。该标准适用于规范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规划、设计、运行和并网等需求,包括一般需求、并网方案、开关选择、正常运行范围、抗扰动能力、有功无功响应、电能质量、接口保护、监测控制和通信等。该标准是首个分布式电源并网相关的IEC国际标准,充分反映世界范围内分布式电源技术进步和各国对分布式电源的并网技术需求,标准的编制和发布受到IEC TC8电能供应与系统技术委员会和IEC管理层的高度肯定,并获IEC卓越贡献奖。该标准的发布主要意义在于:以此标准为基础,构建了国际电工委员会分布式电源并网标准体系,解决IEC相关标准不一致的难题;该标准反映了分布式电源并网的最新技术发展和并网准则,将极大提升我国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水平,促进分布式电源产品的国际贸易;成立了IEC JWG10分布式能源与电网互联技术标准联合工作组,为推进我国综合能源系统后续 标准国际化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标准编制工作组解决分布式电源类型多、技术发展快、标准复杂度高、不同国家和团体标准规定和诉求异同等诸多难点,主要创新点如下:提出了以响应时间为主要参数的分布式电源中低压动态无功支撑能力的技术要求,解决了分布式电源无功特性各异与配电网无功电压调整需求的矛盾;首次提出了接入中压配电网的分布式电源高电压穿越的技术要求,解决了配电网的过电压导致分布式电源频繁脱网的难题;提出了考虑多类型分布式电源不同频率、容量和互联电压等级的分布式电源并网规则,增大分布式电源可用容量提供了信息和数据保障。该标准发布后,欧盟和意大利、法国等采用该标准并进行了相应标准的修订,主要技术规定与本标准一致。美国IEEE 1547分布式电源互联技术标准与本标准的差异主要是:本标准对分布式电源并网容量和频率适应性规定较IEEE1547适应性更好;本标准对一定容量的分布式电源并网无功支撑进行了规定;本标准对高低电压穿越能力进行了规定;本标准依托IEC电能质量系列标准基础上,对电能质量进行了全面规定;受本标准工作组范围限制,只对通信接口和接口安全性提出了技术要求,未涉及信息模型。截止到2018年底,本标准的制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1.8亿元,间接经济效益55亿元。相应节约42.6万吨标准煤,减少污染排放35.36万吨碳粉尘、129.6万吨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