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C62840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系统系列国际标准
本项目属于智能用电技术标准领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电动汽车电池更换模式和典型设计,建立了换电站区域安全控制机制,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统一的通用技术要求和安全要求。该系列标准建立了电池更换系统的整体架构,明确了电池更换系统由电池更换站、支撑系统、可更换电池系统和供电系统组成;规定了电池更换站各子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要求;定义了电池更换系统的接口和分区;提供了电池更换系统的用例和电池更换站的设计方案;提出了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系统在电气防护、机械结构、通信方式等方面的安全要求。 项目组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等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历时 7 年科技攻关,获授权专利 6 项,软件著作权 3 项,发表论文 7 篇。期间,项目组联合法国雷诺、德国 VDE、韩国电子通讯研究院等国外企业,开展电动汽车电池更换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项目组在国内联合车企、科研单位开展了电动汽车充换电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编制,支撑我国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建设,依托国家能源智能电网技术研发(实验)中心科研试验条件,验证充换电系统的兼容性、可靠性、安全性。该系列标准的创新成果如下:1)国际首套电动汽车电池更换系统 IEC 标准,填补了电动汽车换电技术国际标准体系空白,迈出了中国主导制定电动汽车充换电国际标准的第一步;2)首次给出了电池更换系统分区权限、用例和解决方案,提出了电动乘用车和商用车适应不同种类电池箱的全自动及半自动电池箱更换技术;3)形成了IEC 领域首套集电气防护、机械结构和通信接口等多行业、跨专业融合的国际标准,提出了一种电池更换设备对电池箱的快速、精确定位方法,增强了系统对车辆停靠位置及姿态的适应能力;4)基于该系列国际标准研制的电动汽车换电系统带动国内外产业发展,遵循该标准建成了国内首个电动乘用车底盘换电示范工程,为国外电动公交车换电系统提供了全套解决方案。该系列标准为国内外电动汽车和充换电设施企业提供了设计和建设依据,提高了电池更换技术的安全性及一致性。在北京、上海、杭州等主要城市构建了标准化的电池更换站,成功支撑了奥运会、G20 等重大活动保障车辆工作,并在法国、以色列、韩国等国家推进示范试点。近三年,依据该系列标准设计开发的充换电系统已在 10 多个省份取得广泛应用。该系列标准的发布与实施,进一步深化了国际间标准合作,全面支撑了我国标准“走出去”战略。
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北斗电力应用创新竞赛暨技术交流会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国家科技产业发展战略,促进北斗系统在能源电力行业的规模化应用、产业化发展,建设新一代空间基础设施和重大应用场景,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和自主可控,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开发服务中心联合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拟定于2021年2月~5月开展以“斗转互联·时空智能”为主题的北斗电力应用创新竞赛暨技术交流会(以下简称“竞赛”)。
电网可控融冰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大规模应用
输电线路覆冰导致国内外电网多次大面积瘫痪。导地线覆冰使设备损坏、供电中断,不可控脱冰使灾害扩大,电网急需及时、快速、可控、安全除冰手段。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南方电网支持下,该项目历经10年持续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攻克电网可控融冰关键技术,研制成套设备,建立起完整的电网融冰技术体系。 该项目成功研制出我国首批可控电流源型融冰装置、首批输电线路融冰自动接线设备,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推广目录,得到了大规模工程应用,2009-2017年在我国电网110kV及以上线路实施融冰超过1400次(地线融冰超过200次)。项目新增销售额200.41亿元,新增利润14.35亿元、节支超过20亿余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命体”班组建设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该成果全面分析能源互联网建设、国资国企改革、电力市场化改革、大云物移智等新技术发展对电网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国家电网公司业务发展布局、“再电气化”战略部署,借鉴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前沿理论,创造性提出“生命体”班组建设理念,系统阐述“1435”总体实施框架,明确提出班组由末端管理执行单元向前端价值创造单元转变的完整路径,系统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央企班组建设实施体系。 该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进行广泛试点实践,推动班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截至目前形成职工技术创新成果 6 万余个,有 5 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建成劳模创新工作室 1500 余个,其中有 35 个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取得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班组进化论》专著、《“生命体”班组建设探索与实践指导手册》进行了公开发行,核心观点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该成果已被国家电网公司评为 2017 年度管理创新成果特等奖、软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田杰:直流输电控制保护装备标准的发展之路
2000年,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全面启动,工程利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来实现远距离输电。2001年,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着手开展超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工作。2003年,科技部启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重点项目“直流输变电系统核心技术与基础标准研究”,将技术攻关与基础标准列为同等重要地位。在该项目支撑下,2004年,《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与保护设备》国家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
配网智能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
微纳器件及电力智能传感技术专家,分别从中科院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获得工学博士和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能源互联网智能感知联合实验室主任,国家科技部、国家基金委、国家奖励办、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奖励办等机构的评审专家,中国智能配电与物联网联盟理事、上海电力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委会委员、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等2家SCI国际学术刊物特邀编委。主持完成国家级H863计划专项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应邀国际学术著作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美国专利2项,作为特邀报告人/分会场主席或组委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5次。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度一等奖、中国电力科技创新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集群化并网消纳管理
在顺应世界能源革命大势,促进新能源发展;落实国家光伏扶贫政策,打赢脱贫攻坚战;破解新能源并网调度消纳难题,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的背景下,国网安徽电力主动承担国家科技重点研究计划“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集群并网消纳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以下简称国重1.3项目),落实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坚守精准扶贫政治责任。以可再生能源全额消纳为目标,按照“内外协同、技术引领、示范支撑、管理变革”的整体思路,确定“攻克关键技术、示范工程验证、形成典型推广模式”的实施路径。 国网安徽电力通过建立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组织和协调工作机制,创建面向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集群规划方法;针对多类型分布式典型应用场景研制电网高效终端设备,研发群控群调系统,突破集群自治、群间协同、输配协调关键技术,获得专利143项、论文193篇、国家级技术标准4项,出版专著5部,登记软件著作权27项,发起国际标准提案2项等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为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集群化并网消纳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国网安徽电力依托国重1.3项目,以示范工程为支撑,实施以“集群化”为内核的规划、并网、调控、运维管理,形成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群化并网消纳管理新模式,实现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有序接入、高效并网、灵活调控和敏捷运维,促进可再生能源与电网友好协调和安全运行,有效解决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世界性难题,推动可再生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 国网安徽电力成功打造了光伏扶贫“金寨模式”,有效解决了扶贫光伏无序接入、脱网率高、消纳困难等问题, 安徽省光伏扶贫工作在2019年国务院扶贫办第三方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一。大规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管理的成功实践,形成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规划、入网、群控运行管理制度标准体系,为安徽乃至全国产业扶贫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彰显了光伏扶贫的示范引领作用,助推了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的有效落地。2017年至今,江苏、辽宁、新疆等多个电网公司来安徽六安金寨参观、学习,借鉴“金寨模式”并应用到全国多地新能源实施项目中,极大地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和电网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