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m级超深振冲碎石桩成套装备及技术
该系统具有自学习,自动感知地层信息,自动预测给定 振冲密实电流、自动控制振冲造孔速度、自动控制制桩密实 电流、密实过程自动控制、自动给定造孔所需要的最佳拉力 限制、自动给定振冲各施工工效需要的上水量,下水量、上 气量,下气量等功能。 该项技术研究在 M 水库工程及拉哇水电站几个项目的成 功应用,系统解决超深与复杂地质条件振冲碎石桩技术的瓶 颈和难题,为深厚覆盖层建设高坝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形成 了比较完整 100m 级特深基础振冲碎石桩施工工法,填补了国 内空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特深基础振冲碎石桩施工工 法的成功应用,初步解决了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中特深 覆盖层地基处理的关键技术难题,为雅鲁藏布江下游近 6000 万千瓦的水电开发规划和加深论证提供了初步技术支撑,具 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潜在经济和社会效益。
基于大数据的电力生产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千重大间题的决定》强调要“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退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意见》文件精神,要求企业要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建立健全分级管控制度的“双控”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习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性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以防范和遇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系统建设,统筹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 目前电力企业,特别是流域梯级电站群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大渡河流域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地震烈度高、地质灾害频发,梯级电站群坝高库大、装机规模大,运行安全涉及国计民生,对流域梯级电站群安全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2014年大渡河公司提出了“智慧企业”的建设目标,站在企业整体的角度,强化物联网建设、深化大数据挖掘、推进管理变革创新,将先进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深度融合,围绕实现企业全要素数字化感知、网络化传输、大数据处理和智能化应用,并最终使企业呈现出“风险识别自动化、决策管理智能化、纠偏+升级自主化”的柔性组织形态和新型管理模式。 流域梯级电站群运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平台的建成,实现了安全风险智能感知和识别、风险分级管控和预警,对子提升梯级电站群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大力推动国内外流域梯级电站群的安全生产管理及风险防控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在类似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具推广应用价值。
“顶管-盾构法”电力隧道新技术及其连接结构的研制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目趋紧张,架空线路下地及线路增容改造需求日甚,我国大、中型城市随之越来越多的采用电力隧道实现输电工程电缆化、地下化,发展势头迅猛。 电力隧道建设技术决定了隧道工程的可行性、安全行及可靠性。当前的常规隧道掘进技术主要可分为明挖法、顶管法、盾构法。其中,顶管法是在隧道尾部采用千斤顶提供前进顶力、隧道端部被动掘进、采用顶管管节申连构筑隧道的工法;盾构法是隧道端部主动掘进、采用盾构管片拼装构筑隧道的工法。顶管法对施工场地要求小、施工速度快、造价低,但转弯性能差;盾构法转弯性能好,但对场地要求大、造价较高,二者各有优缺点。 中心城区修建电力隧道的主要难点有地质条件复杂、地下管线复杂及地面周边环境复杂、地面空间小等问题。同时,电力工程本身的特点又决定了城市电力隧道具有埋深浅、建设环境复杂、地层变化差异大、工作井小、一次掘进段短、小曲线掘进等特点,上述常规顶管法和盾构法均无法完全满足电力隧道工程的建设需求,电力隧道工程建设遇到瓶颈。 城市电力隧道建设驱需适应狭小场地、复杂地质条件、小曲线转弯等特点的隧道掘进方法及隧道结构形式。
百米级特大整流锥式竖井进出水塔关键施工技术
国内已建抽水蓄能电站进出水口通常为岸塔式,这种型式的进出水口布置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较大,开挖工程量也较大。而竖井式进出水口可以布置在水库底部的任何部位,布置灵活,对地形地质条件要求相对较低,因而在国外抽水蓄能电站中开始应用,如英国的卡姆洛、日本的沼原等,国内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首次采用了竖井式进出水口。本课题依托于江苏溧阳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进出水口,其型式为竖井式,包括了1#、2#两座进出水塔,总高度分别为100m、93m,塔体最大直径为43m,单个塔体混凝土约5万m3,具有结构复杂、规模大等特点。而目前国内外已建的竖井式进出水口结构体量均较小,尚无百米级特大整流锥式进出水塔的建造技术研究成果,亦无类似工程参考。因此,本课题以江苏溧阳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进出水口为代表,研究解决百米级特大整流锥式竖井进出水塔的关键施工技术。 针对椭圆形流道混凝土支模方法、弧形倒坡结构支撑体系设置、悬置重载整流锥支撑体系设置、高空厚板混凝土结构支撑体系选择、多道1厚联系板的连续施工等复杂混凝土结构施工关键技术问题,通过新工艺的采用、设计发明的采用和系统的安全质量措施保证,使进出水口混凝土施工的安全性、质量及进度得到了保证,并得到一套系统、完整的高竖井式进出水口混凝土施工方法,质量控制技术和安全管理方法。值得在行业中全面推广。
水电工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规程
水电水利工程枢纽通常建设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河谷中,传统的二维地质设计方法很难直观、准确地表现复杂的地质情况。且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开发进程的加快,工程勘察设计任务日益繁重,传统的设计手段和生产设计流程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地质三维建模正是针对传统的地质信息模拟与表达方法的缺陷,借助计算机技术,直接从三维空间角度去理解和表达地质体和地质环境。采用三维设计手段不仅可以有效消除二维设计存在的缺陷,还可以显著提高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质量和工程设计效率,缩短工程设计周期,节约工程建设成本。 在水电行业标准中,尚无专门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规程,为适应水电建设发展的需要,统一水电工程三维地质建模的内容、技术要求,并使其符合GB50287规范对有关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要求,提高勘察成果质量及地质人员工作效率,结合已建或在建的大型水电工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经验,吸取有关科技攻关成果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用以指导水电工程三维地质建模工作。 本规程是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1年第二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1]252号)安排制定的。
水泥灌浆自动化成套装备研发与应用
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型水利水电项目的灌浆工程量都在数十万米、百万米以上,工期几乎贯穿整个枢纽工程的始终,灌浆工程的难度随之增大,灌浆工程质量亦难以做到有效控制。由于我国灌浆工程施工技术总体上仍然处于半机械化和劳动密集型的水平,施工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主要依赖于人工人力,工人和技术人员劳动强度大,施工现场作业环境差,施工效率低。灌浆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当前十分重要的新课题。针对水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地基基础处理要求高,灌浆工程量大、施工环境条件差、隐蔽工程质量控制难等特点,项目依托多项水利水电高难度灌浆工程,系统开展水泥灌浆自动化装备研发与应用研究,历经多年科技攻关,取得多项创新成果,本质上提高了施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保障了工程质量,提高了灌浆效率,减轻了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 本项目研究成果形成了从制浆材料存储、供料到制浆、供浆、灌浆及灌浆压力控制全过程的自动化成套装备,在多项依托工程和众多其他建设项目广泛成功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大大提高了灌浆施工自动化水平。本项目获得中国电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得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论文2篇。
长距离大坡度敞开式掘进机顺坡掘进施工技术
本课题依托的新疆喀双隧洞T3勘探试验洞项目为新疆某项目的支洞工程,坡比为11.5%,掘进距离5352m,开挖直径8.0m,应用敞开式TBM施工,是TBM在长距离、大坡比、大洞径隧洞顺坡掘进的尝试和突破,对比于其他TBM隧洞施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1)TBM设备适应性设计和改造。(2)TBM斜坡步进方案及实施。(3) TBM掘进出渣。(4)施工中的供排水。(5)施工过程中的物料运输。(6)TBM斜井掘进施工技术。(7)斜井施工恶劣地质段通过技术等。 本项目发布实用新型专利3项和3项工法。通过对长距离大坡度隧洞敞开式掘进机顺坡掘进施工技术研究,实现了坡度大于11%,掘进距离超过5Km的长大斜井隧洞的TBM法施工。通过成果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钻爆法施工方案相比,节约工期达七个月以上,而且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施工安全性高。采用TBM进行长距离大坡度顺坡掘进,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不可遇见性因素多,是国内外TBM施工行业中的首例,拓展了TBM施工技术和应用范围,具有深远的意义,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该成果在新疆喀双T3勘探试验洞、喀双T4勘探试验洞中成功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TBM在长大隧洞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必将会面临很多特殊的施工条件,该研究成果将有效地解决较大坡度顺坡掘进隧洞的设备改造设计、设备组装步进、排水、连续皮带机运输等技术难题,拓展了TBM应用范围,可以广泛地应用到铁路隧道、公路隧道、水利隧洞以及矿山隧道类似工程中去。
兴化湾样机海上风电场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发展绿色能源是国家战略,风电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海上风电是风电技术的制高点。2016 年 3 月,三峡集团与福建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就海上风电开发达成一系列共识。三峡集团将福建作为重点区域,通过海上风电的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积极实施海上风电引领者战略,带动我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我国海上风电主要装备的国产化、大型化和福建造。肩负集团公司战略,福建能投公司积极推进与福建省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实,以兴化湾样机试验风场海上风电开发为蓝本,推进福建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率先在福清兴化湾建设首个 5MW 及以上海上风电样机试验风场(合计 7.74 万千瓦),引入金风、东气、上海电气、湘电、GE、海装、太重、明阳等 8 家国内外厂商的 14 台风机同台竞技,机组容量全部为 5MW 及以上,最大单机容量6.7MW,创造了我国海上风电机型最多、机型最新、单机容量最大的纪录。 在建设过程中,建设团队攻克了场区地质条件十分复杂,风化区可能存在球状风化岩;风机的多样性导致的载荷差异大,施工窗口期短以及区域台风频发对风电机组和基础设计影响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解决了浅覆盖层海上风电机组基础设计施工、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海上环境的适应性、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安装等关键技术问题,样机试验风场 14 台样机均经受住了2018 年 7 月“玛莉亚”台风(瞬时风速达 37.5 米/秒)考验,风机利用率达到 98%,截止 2019 年3 月,累计发电 2.7415 亿千瓦时等建设成果。兴化湾样机试验风场的建成,极大的提高了海上风电在复杂环境中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信心,相关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在兴化湾二期等项目中得到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被业界称之为“兴化湾模式”。 创新成果大规模应用于兴化湾二期海上风电工程,目前在建 280MW,涉及基础 45 座;技术成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得到了全面验证。创新成果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 10 项,实用新型专18 项;主编专著 2 部;主编海上风电领域国家标准 2 部、行业标准 1 部和企业标准 4 部。项目实现海上风电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技术成果后续还将推广应用于漳浦 D 区(402MW)海上风电项目,应用前景广阔。成果目前取得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证书(登记号:3392019Y0088),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成果库。
乌东德水电站超深覆盖层超深基坑围堰施工关键技术
本项属于水利水电大型围堰防渗工程施工技术领域。 目前,在我国的水利水电大型围堰工程中,已建成数以万计常规深度的防渗墙工程,但墙厚达1.2m且孔深超过90m以上的防渗墙非常少见,尤其对于存在较多大直径漂石和大量陡岩的地段,尚无施工先例。在建中的我国第三座超千万千瓦级巨型水电站一一乌东德水电站,大坝围堰基础覆盖层深度55~77,属于超深覆盖层、超深基坑综合防渗型高水头围堰,堰体设计为“复合土工膜+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墙下帷幕灌浆”的防渗结构体系,其中防渗墙为国内目前深度和厚度最大、承担水头最高的混凝土防渗墙(上游土石围堰最大堰高67m,复合土工膜防渗高度40m,防渗墙最大深度达97.54m,承受最大水头为150m;下游土石围堰最大堰高42m,复合土工膜防渗高度18m,防渗墙最大深度93.4m,承受最大水头为130m)。该围堰工程具有地质条件复杂、覆盖层深厚、工程量大、工期紧、防渗体系结构复杂、施工工艺要求高、工序多等特点,其施工难度之大、施工强度之高、施工任务之重世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