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作业智慧安监关键技术研究、装备研制及应用实践
广东电网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省级电网,2020年作业数量120万项,项目承包商1900余家,现场作业人员超20万人,每天开工作业超5000项,作业环境复杂多变,安全监管难度大,传统“人盯人”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安全监管要求,亟需科技手段提升现场安全监管能力。项目针对电力作业安全监管难点,以视频监控、传感监测、大数据应用三条技术主线,开展作业全过程智能化闭环管控研究,在关键技术、装备研制、集成应用三方面实现了突破,在全省范围内规模化应用,实现了智慧化安全监管。项目成果包括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审发明专利13项,授权其他知识产权7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研制智能终端10款,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省级智慧安监系统,接入各类型终端超10万台/套。项目成果在广东电网20个地市局整体应用,2020年及时查处违章2.46万起、同比增加173%,全年未出现人身事故,监管效能显著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动了电力生产安全监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推广应用价值巨大。经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配电大数据应用
智能配电
工信部组织开展2022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申报工作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组织开展2022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申报工作。本次申报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大数据重点产品和服务、行业大数据应用3大领域8个方向,遴选一批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项目,通过树立一批各行业、各领域的排头兵,推进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2030电力一体化网络架构展望与关键技术探索
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亟需先进信息通信网络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强力支撑,由于电力业务涵盖源、网、荷、储等各个环节,广泛分布的电力系统设备的通信环境和条件差异性巨大,我们需要构建以地面网络为基础、空基和天基网络为补充的广域泛在先进通信能力。中国电科院基于电力物联网业务需求和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方向,研究了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以及无线通信、光通信、卫星通导遥电力应用关键技术,提出了5G网络切片管理编排和高精度空口授时方案、光网络带宽容量自主调整方案以及卫星通导遥数据组合协同应用整体框架,研制了电力5G模组、无线专网超窄带低功耗原型样机和一体化定位授时原型样机,开发了光传输网仿真平台和卫星大数据应用平台原型系统,并在典型应用场景开展试点验证,为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演进奠定基础。本文对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总结汇报,并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天地互备多域融合、公专互补有无结合、感传算通导遥一体、数字孪生AI赋能”的一体化网络演进进行了展望。
能源电力数据要素化资产化观察与思考
介绍能源电力数据的要素化、资产化发展趋势,结合电网数字化转型趋势,对数据要素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效果进行分析,认为当前能源电力数据采集、数据治理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难点在于大数据应用,特别是高质量的算法研发与数字产品赋能,这需要有行业背景与数字化优势的多方力量协同参与,结合“数据二十条”对未来能源电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出思考。
基于能源大数据的碳结构态势感知平台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碳监测工作是推动全社会减碳降碳的重要基础。通过数字技术在双碳数据共享、智能算法、平台搭建、场景设计上的运用,可以提升政府双碳领域的监管效率、促进企业低碳发展,实现双碳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促进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当前,电力行业转型正以电力数据为基础,融合政府部门和碳排放、碳交易等相关数据,从“感碳、算碳、析碳、管碳”四个维度,构建基于能源大数据的碳结构态势感知平台,基于“电-碳分析模型”开展“电力看双碳”大数据应用,实现全省及分地区、分行业碳排放监测。同时,逐步开展电力大数据在碳足迹、碳标签、碳交易等领域的应用模式,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绿色转型发展等工作提供决策支撑,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服务支持,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地。
吉林省能源大数据中心
吉林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已汇聚除电力以外的煤、气、热等能源消费数据和公共服务数据,建成吉林省能源清洁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新能源监控、楼宇智慧用能等5项应用服务平台已投入运营,累计发布25项能源大数据产品,初步形成了能源互联网生态圈。该项目累计发布27个大数据产品,分析成果得到政府、社会广泛关注,其中电力看复工复产分析成果常态纳入省政府《每日政务要情》,成为政府组织做好复工复产、经济复苏的重要决策依据,累计发布大数据应用成果 50 余期,累计得到吉林省省长批示 8 次,省商务厅批示肯定1次,市(州)政府领导批示肯定7次,工作成效在《吉林日报》《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等媒体头版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