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组查询注意力的可扩展电力人员行为分类方法
电力人员行为识别是电力系统安全运维的重要环节,现有的人员行为识别算法主要采用支持向量机和多层感知机进行行为分类,存在识别精度低、未考虑人体骨架之间交互关系、迁移性、通用性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注意力与交叉注意力机制的行为分类解码器,充分考虑了人体骨架之间的关联。其分类精度相比传统分类方法提升10%~20%,较深度学习多层感知机(multilayer perceptron,MLP)分类方法提升2%以上。该方法运用编码器-解码器架构的二阶段方法进行行为识别,使得解码器可以适用于任意姿态估计,网络后端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此外,采用分组解码的方式克服了注意力机制带来的二次方复杂度,使得该解码器可以扩展到更多行为类别,具有更好的普适性。该行为识别算法能够在基于变电站工作场景下的人员图像数据集验证中达到优异的识别效果,综合识别率达91.1%,验证了所提电力人员行为分类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配电室智能化运维——提升首都智慧化、安全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为提升全市安全用电水平、降低运维成本,北京地区已有1000余电力用户采用了配电室智能化运维模式,且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及潮流。智能化运维配电室在全面提高安全运维水平的同时,助力企业减少运维成本,对首都节能减碳、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关于开展电力安全运维知识大讲堂的活动通知
国网湖南综合能源公司集中式电化学储能电站运维的探索与实践
本篇报告主要介绍了湖南电网侧储能的基本情况,以及国网湖南综合能源公司在储能初期发展的相关工作,涵盖储能的投资评估,设计,建设,运营以及运维,运维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湖南综合能源公司储能场站端的运维队伍建设,运维规章制度的建设,以及相关的管理架构,二是储能集中监控的应用。整体而言,湖南公司做了一些探索研究,但安全运维永远在路上。
供电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理论研究及其管理体系构建
两化深度融合既是党中央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国家电网公司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构想的必由之路。国网大连供电公司2012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贯标试点单位。按照工信部的总体部署和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安排,公司组织开展了两化深度融合相关理论、内涵和战略研究,总结提炼了有效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基本规律,在科学继承的基础上加强融合创新,搭建适用于地市级供电企业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本项目旨在研究两化深度融合的内涵,通过科学继承、创新驱动不断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主要从总体思路、政策依据、分析及对策、战略目标、建设智能电网、提升可持续竞争优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等几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建立基于技术融合的体系架构(主要包含物联网体系架构研究、基于大数据的用电客户信誉评估模型研究、基于云技术的终端安全运维平台研究、基于两化融合的价值树模型研究),从而构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高压电缆排管全域监测与安全运维保障技术及应用
高压电缆是城市电力供应的主动脉。截止2020年,在国网公司管辖区域内,110(66)kV及以上电缆总长逾36000公里,其中采用排管敷设形式的占比约为50%,而上海地区的占比超过90%。电缆排管是电缆外部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受城市建设高强度开发影响较大。每年因排管外破和质量事故导致的故障占比高达50%以上,因此电缆排管的运维安全对电缆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项目通过多维安全指标综合评估,构建排管内部结构、通道环境相融合,分级预警、分层管控相适应的全域监测和运行保障平台,实现了电缆排管智能运维,保障了输电主网安全稳定运行。项目成果已在上海市193条电缆排管进行了工程应用,并推广至宁波、无锡、西安等多家电力公司,应用效果良好,近三年累计节约资金1.7672亿元,新增销售额1800万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依托研究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获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论文1篇,EI论文9篇,核心期刊论文14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的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整个电缆行业的通道智能运维技术起到引领带头作用,有效提升了城市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面向智能视频监控的低功耗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及应用
本项目属于人工智能领域,针对工业设备状态的智能可视化监控及运维需求,结合视频图像处理技术,建立了专用图片数据库,并开展系列智能识别算法的研究;通过设计适用于边缘计算的多核异构并行处理硬件架构,开发了低功耗深度学习机器视觉芯片。基于此芯片研制了新型智能视频采集终端及配套的调度软件,形成含终端部署、数据传输、中央调度和用户交互在内的全栈式视频监控系统,用于设备的状态监测和安全运维。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创新:1)开发了集数据标注、数据清洗、数据安全存储于一体的数据预处理平台,形成一站式数据仓库,实现深度学习研发进程中数据集的统一管理和规范;2)提出了集成计算单元阵列与主控制器于一体的神经网络硬件加速架设计方法,实现更高能效比的神经网络运算;3)提出了算子均衡的算法分配方法,开发了面向神经网络加速处理器的自动编译工具,实现了不同神经网络算法对硬件算子的灵活调度;4)提出了基于模型重训的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压缩量化方法,同时使用16位定点数而避免使用单精度或双精度的数据格式进一步对网络规模进行缩减,在模型精度损失1%的前提下,可实现10倍的模型压缩率。
电网互联网大数据安全监控平台
本项目成果通过电网互联网大数据安全监控平台,实现安全大数据的分析和威胁情报共享,实现互联网资产和应用的动态的安全态势感知,为中国电力能源行业的互联网应用安全监控树立了典范,将在中国电力能源行业及其他中央直属企业进行示范推广。本项目互联网安全大数据分析与预警、全球互联网情报舆情监控,也将形成行业的典型示范,有助于在各行业内进行推广和复制。通过安全大数据分析对互联网业务的支撑作用,在此过程中带动一批具备业务实战能力的网络安全分析人员,发挥技术人员在数据分析、业务洞察中的潜力,解决工作中的各类深层次网络安全问题。随着南方电网互联网+战略的实施,所管理的互联网侧基础架构越来越庞大,业务应用越来越复杂,信息安全管控依赖手工操作和分析,不但耗费大量人员精力,降低运维生产效率,还容易误操作导致灾难后果。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通过电网互联网大数据安全监控平台建设,实现对互联网信息安全运行服务提出的建设规划,可最大限度的节约人力成本、降低管理风险、提升网络安全运维效率和服务满意度。
流动共享的电力数据安全合规管控平台
当前电力数字化转型以及新基建打破了数据原有静态的固有应用模式,多场景、多主体数据协同提升数据应用价值已成为共识。随着数据跨系统、跨边界、跨组织流动更加频繁,数据面临的安全泄露风险及法律合规风险也显著增加。传统电力企业依托于数据分区存储加密保护的静态保护方式,难以适应数据频繁高速交互流动的安全需求,使得数据安全与数据可用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一定程度限制了数据可用性,单纯追求数据价值而忽略数据安全或过分强调数据安全而影响数据业务,已成为大量企业数据应用的常态。因此数据安全与数据业务的融合已成为重要探索领域,具备数据资产识别、分类分级防护、数据加密、数据脱敏、泄露追溯等能力成为电力企业满足数字化转型新需求的重要途径,但上述碎片化的能力造成业务与安全能力脱节、管理与技术脱节、线上与线下脱节等系列问题,亟须加强数据能力的服务化建设,将能力融于业务各场景,推动各能力的统一调度、管理及应用,保障电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安全。以保障电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安全为目标,满足新基建数据共享融通、增值服务等安全合规需求,研发的流动共享的电力数据安全合规管控平台,具有数据分类分级、敏感数据识别、数据静态脱敏、数据动态脱敏、水印溯源、虚拟数据库、数据安全运维、数据加解密、数据库审计9大配套功能。该平台创新性融合数据业务与安全能力,打通管理和技术环节,构建面向场景的多源数据安全能力按需供给模式,打造兼容并包数据安全生态,推动建立“静态数据可知、数据使用可控、操作过程可审、泄露数据可溯”的数据安全治理体系。静态数据可知。基于分类分级、敏感数据识别等技术,实现对数据资产全面安全感知和可视化。数据使用可控。基于过程管控和安全能力服务,实现数据共享流动过程的合规管控和安全防护。操作过程可审。基于管控过程与安全能力关联,以及数据库审计技术,实现操作过程的全局可审。泄露数据可溯。基于水印溯源技术,实现共享流动数据精准溯源。面向数据共享融通、增值变现等多业务场景,以内部电力数据以及政府、金融等相关行业数据为数据输入源,为数据分析人员、数据管理人员、数据审批人员、数据运维人员等多种用户角色提供数据安全管理服务。平台采取“微服务、轻部署”架构,基于标准化接口集成基础数据安全能力,面向不同业务场景提供数据安全服务能力,并统一按需调用,实现数据过程可控、全景可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