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lecomPower 站点能源解决方案——刀片电源和刀片电池
蝴蝶设计:功率单板一分为二提升散热面积,采用大通 流能力V 型高精密连接器,缩短两个功率板间距至 7 毫米, 体积减少 20%。仿生自然散热:“冷热”分流布局, 同步空气对流,提 升散热效率;热点器件和普通器件隔离分仓,精准散热;仿 生大树根系,在基板和热源间增加仿生齿,散热体积提升 40%,散热能力提升 25%,减少热阻、高效散热,实现大功 率刀片自然散热。
流程工艺风机及系统管网优化节能技术
通过单机高效设计、局部管道优化、系统管网优化以及 厂区流体设备群基于运行数据的能效诊断等技术手段,实现 流程工艺风机及风机系统节能,主要创新性有三点:一是针 对损失模型、预测方法不完善及评估方法定性等问题,通过 补充模型、完善预测、定量评估等,形成离心风机高效宽工 况设计方法,实现离心风机高效宽工况设计;二是对风机进、 出 口管道系统效应附加阻力的精准计算,有效避免了进、 出 口管道系统效应导致的阻力损失;三是针对流程工艺中量大 面广的流体机械设备群,实现了基于运行数据的能效诊断。
基于雷达回波与LSTM的输电线路强对流灾害风险预警方法
强对流天气下输电线路易发生雷击、风偏、雨闪等故障,威胁电网安全运行。为了克服现有短临预报尚不能完全满足输电线路风险预警对精细化气象预报的需求问题,文中利用气象雷达拼图、风速和降雨量同化数据以及电网雷电定位数据,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强对流风雨雷短临预报模型,用于开展输电线路风险预警。首先,将气象雷达拼图及其时序外推数据作为输入,将同化后的风速、降雨和落雷密度、雷电流强度作为输出,构建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的强对流气象要素预报模型。然后,结合模型输出的风雨雷预报结果,评估输电走廊网格内风偏、雷击和断线倒塔故障风险大小,综合计算输电线路的故障概率,进行风险预警。最后,展示了所提模型对2023年9月某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成功预警的案例,表明了所提方法能够提高强对流天气下输电线路风险预警能力。
配电网中基于沙箱的移动应用保护方法
配网工作人员一般采用移动应用进行远程办公解决现场生产问题。针对移动应用的安全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应用保护安全方法,首先对生产移动应用构建沙箱,配置实时安全策略,包含数据加密、防截屏、添加水印、禁止连接WIFI等;同时通过自动封装VPN SDK的方式实现传输进一步加固,保障应用级别的VPN接入;最后针对通过VPN非授权访问的未知威胁,在网关侧对流量进行分流并引导至蜜罐网络中,利用无监督聚类算法对流量进行聚类分析,设定移动终端入侵检测规则过滤威胁。本方法提高了配网生产移动应用的安全性并得到推广,两年来,有效且准确实现对移动应用未知威胁的智能防御。
基于大数据的电力生产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千重大间题的决定》强调要“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退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意见》文件精神,要求企业要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建立健全分级管控制度的“双控”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习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性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以防范和遇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系统建设,统筹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 目前电力企业,特别是流域梯级电站群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大渡河流域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地震烈度高、地质灾害频发,梯级电站群坝高库大、装机规模大,运行安全涉及国计民生,对流域梯级电站群安全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2014年大渡河公司提出了“智慧企业”的建设目标,站在企业整体的角度,强化物联网建设、深化大数据挖掘、推进管理变革创新,将先进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深度融合,围绕实现企业全要素数字化感知、网络化传输、大数据处理和智能化应用,并最终使企业呈现出“风险识别自动化、决策管理智能化、纠偏+升级自主化”的柔性组织形态和新型管理模式。 流域梯级电站群运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平台的建成,实现了安全风险智能感知和识别、风险分级管控和预警,对子提升梯级电站群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大力推动国内外流域梯级电站群的安全生产管理及风险防控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在类似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具推广应用价值。
燃气轮机透平动叶横流带肋通道中气膜冷却研究进展
燃气轮机透平进口温度已经远超叶片材料的许用温度,发展更加高效的透平冷却技术,尤其是气膜冷却技术至关重要。在透平动叶中部区域的气膜冷却通常由横流带肋通道供应,因此对近年来横流带肋通道中气膜冷却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方法 介绍了不同冷气供应方式下气膜冷却性能的差异,归纳了肋片角度、肋片形式、气膜孔与肋片的相对位置、横流通道进口雷诺数对流动和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总结了针对横流带肋冷气条件下气膜孔型设计的研究进展。 结果 横流带肋通道内部冷却结构和横流通道进口雷诺数对气膜冷却性能影响显著,横流进气改变了孔出口下游的冷却效率分布,同时孔进口处流动受气膜孔与肋片的相对位置及雷诺数变化的影响。展向非对称气膜孔型和对横流进气不敏感的气膜孔型可有效提升气膜冷却性能。 结论 为进一步推动横流带肋通道气膜冷却技术的发展,建议深入研究各影响因素与气膜冷却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对适用于横流带肋进气的专用气膜孔型进行优化设计。
输电线路风偏动态响应及绝缘拉索式防治技术
本项日通过对输电线路风偏过程动态响应特征研究,提出了运用绝缘拉索实现风偏途中限位、阻止线路发生风偏闪络的防治措施,研发了防风偏绝缘拉索,并建立了相应安装方法。 项目提出的防风偏绝缘拉索,在河南、山东、新疆等地区得到大量运用。截止目前,已完成在500kv塔仓、菊庄、邵周1以及阳东1、m回等多条线路上的应用,共计安装24765套,涉及12383基杆塔;首批安装的已运行3年,经受了多次强对流以及雷暴风天气的考验,未发生任何风偏闪络跳闸事故;利用该项发明进行技术改造的山东500kV聊长II线被国网公司评为防风偏改造标杆线路。该技术被作为防风偏主要技术措施,写入《输电线路典型故障案例》一书。
基于棚格预报的电网气象监测预警技术与应用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应急管理中心自2017年5月开始全面应用电网致灾预警及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台风、山火、强对流灾害应急处置中,实现精准预警,对电网影响综合预警识别率达到93.6%。 相关成果已广泛应用于省内外政府及电力、气象、林业、化工等多个行业,推动了电力、气象跨学科融合创新和技术进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该成果全面应用于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重特大活动保障中,针对重要供电用户和电网供电设施,提前预知可能出现的电网突发事件及影响程度,及时预警并采取有力措施,降低风险或减缓事态恶化,最大限度保护电网连续运行。
火电机组全过程节能监测关键技术
本项目首次提出了基于深度信念网络的燃煤烟气Ox和飞灰含碳量在线软测量技术。解决了硬件传感器测量不准甚至是测量错误或不能在线等问题,为建设电厂智能设备层提供技术支撑。提出了锅炉对流受热面积灰厚度在线监测技术。解决了目前燃煤电厂定吹模式存在的过渡吹灰、吹灰不及时、吹灰能耗大等问题,显著提高了锅炉的运行效率。开发了基于供需传热平衡的空冷单元冻结状态和清洁因子在线监测技术。突破了目前温差预测方法存在无法实时、准确预测冻结状态的瓶颈,提高了空冷岛的安全运行性能。提出了锅炉燃烧和汽轮机背压实时优化方案。实现了机组由热端至冷端的全工况运行性能优化,提高了机组的运行效率。基于ESP-isys实时数据库,结合SIS系统和MIS系统,研发了火力发电节能监测平台,实现了机组性能在线计算和在线优化。本技术经国电电科院太原分院测试,煤粉输送参数监测和优化技术使锅炉热效率提高了1.346%,空冷优化使机组热耗率平均下降53.86kJ/kW·h厂用电率平均下降0.06%,机组供电煤耗平均下降7.03g/kW.h。本技术在国电电力大同发电公司600MW空冷发电机组完成了工程示范,目前正推广在公司2台660MW机组。
全燃高碱煤大型电站锅炉及辅助系统关键技术集成
本技术属特大储量特殊煤种大型化燃烧利用工程应用领域,涉及煤质特性、煤的安全高效燃用及相关特大型核心装备与系统的设计、开发、运行等多专业技术范围。 新疆准东、哈密地区以高碱煤为主,占新疆地区煤炭储量的45%,是“疆电外送”的国家级能源基地。但是,新疆高碱煤具有高碱/碱土金属含量的特点,作为动力用煤在燃烧过程中存在着至今国内外尚难以解决的严重结渣和沾污问题,直接威胁燃烧设备安全,甚至危及人身安全,属于世界级难题。 本技术揭示了高碱煤锅炉受热面结渣、沾污机理,首次提出了高碱煤结渣、沾污性能的判别体系和锅炉入炉燃料分类原则;掌握了温度、时间与碱/碱土金属物理迁徙、化学转化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建立了以温度和时间为核心协同控制结渣、沾污的创新理论。 提出了全烧高碱煤大容量高参数锅炉及辅助系统设计与选型关键技术,实现了对现有技术的全面突破。首次提出高碱煤锅炉超大尺寸炉膛参数选取原则,形成了以温度和时间协同控制为核心的锅炉本体及辅助系统设计体系,有效控制了炉内结渣、沾污,解决了超大尺寸炉膛设计带来的着火与稳燃困难、辐射与对流换热难以匹配、水动力性能差等技术难题。 开发并建成了全方位、立体式高碱煤结渣、沾污防控技术体系,实现了对碱金属释放、结渣沾污形成和清除的全过程控制。首次研发了高碱煤结渣沾污关键指标在线监控、结渣沾污控制、结渣沾污清除等关键技术,并进行了集成;在此基础上研发了相关的经济、环保运行技术,实现了高碱煤的安全高效清洁燃用。 技术成果首次在新建660MW机组上实现全燃新疆高碱煤的工程应用,在350MW机组等30余台在役机组锅炉提升高碱煤燃用比例或工程改造中成功应用,获授权专利51项、软著2项,发布团体标准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8篇。研究成果在煤炭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火力发电厂等多家单位应用,经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认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将有力提升我国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领先水平的安全、清洁、高效燃用高碱煤电站锅炉的设计制造能力,对促进大规模开发利用新疆高碱煤,进而带动我国以及新疆经济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