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制氢跨省供应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氢能,积极实现“3060”碳排放目标,根据测算,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氢能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中国各省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情况各不相同,跨省际能源合作尤为重要。为研究绿色氢能跨省供应的可行性,包括氢能运输的技术可行性,采用全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TCO)理论建立了氢能跨省运输的全成本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江西省制氢供粤的相关情况,通过模型计算,得到了江西供粤氢能的成本为31.9元/kg,与当地氢能售价持平。同时还总结出影响外省氢能价格的主要因素,制氢电费占制氢成本的42.38%。研究结果可为中国省际绿色氢能的供给提供解决方案,也可为构建能源运输新通道提供新思路。
面向电力行业的星地融合无线通信技术研究
重点围绕近年自然灾害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超出预期等极端条件下的快速组网通信、以及沙戈荒等偏远地区输电线路检测数据回传等需求,结合高低轨卫星技术发展趋势,详细分析了“电力星地融合无线通信网络架构”技术可行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等温反应器的两段式甲烷化新工艺及专用催化剂技术
我国“十三五”时期将努力发展天然气做为未来高效清洁能源的目标,2017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总量为2426亿方,进口946亿方(见下图),对外进口依存度达到39%。针对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非常规天然气产业发展的规划以及关于推动大型煤制天然气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提高自主研发装备水平的需要,以华能准东40亿方每年煤制天然气项目为基础,着力开发等温甲烷化反应器及催化剂关键技术。煤制天然气甲烷化反应是强放热,催化剂需要在高水热条件下保持高活性和选择性,目前该催化剂在国内4个工业示范项目中尚未国产化。研究团队针对研制宽温耐高温高效的甲烷化催化剂,一氧化碳转化率、甲烷选择性、低温活性、耐高温抗积碳性能、温度和压力操作范围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降低因进口国外催化剂带来的高昂使用成本。目前煤制气工艺采用的是国外上个世纪70年代开发的多段绝热固定床工艺,工艺流程长、设备数量多、气体循环量大。为缩短工艺流程,研发团队开发出基于等温甲烷化反应器的两段式煤制天然气成套技术,降低甲烷化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的使用条件,延长寿命,增加产品时空产率,同时工业侧线试验验证技术可行性,提高煤制天然气项目的技术经济性。基于等温反应器的两段式甲烧化新工艺及专用催化剂技术的成果开发,提高煤制天然气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我国大型煤制天然气技术和装备研究以及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Exceedence 利用开放数据改进海上风力发电使用效率
Exceedence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可再生能源软件开发和咨询服务的爱尔兰公司,成立于 2015 年。2022 年,该公司与英国海上可再生能源技术中心 (ORECatapult)合作,启动了“Offshore Wind”项目。该项目旨在利用先进的软件工具,对海上风能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进行全面评估。
高效智能构建电力企业无线专用数字神经网络
目前,江苏无线专用网络累计建设基站已超过 3500 座,实现全省 C 类及以上供电负荷区域全覆盖;累计接入20多种生产与管理业务、各类终端12万余台,其中生产控制类终端近 2 万台。建设应用成果充分验证了无线专网技术可行性、经济性及性能可满足电网业务,尤其是控制类业务需求,同时培育了杆塔共享、无线装备研发等一系列优质产业链。有效降低通信网络建设成本,采用无线专网方式接入,相比光纤接入,将有效地降低建设成本。以配电自动化业务为例,配电自动化业务位置较为分散,单点光缆敷设长度约 5 公381里,多业务点光缆铺设工程量大、成本高。采用无线专网只需敷设一次基站光缆。有效降低电网控制时延,线专网的网络更符合业务系统集中控制的特点,减少了控制类业务系统通信传输中的信号转换次数及中间环节,有效降低了传输时延。提升控制业务灵活接入能力,为充分发挥控制类业务系统的遥控能力,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必须确保可控负荷量,尽可能多地接入各类大用户。光缆路由管道建设政储周期长、审批难度大。采用无线方式接入,可以不受光纤通道资源的限制,缓解签约压力和建设难度,有效提升控制类系统的灵活性。
水电站扩建工程百米级深水无导轨水上下闸封堵技术
叠梁门成功下闸后,自由状态的叠梁门与止水座板之间的止水缝过大,仅靠抽排封堵困难。针对自由状态的叠梁门止水缝过大的问题,研制叠梁门顶推器和叠梁门顶推稳定器,及其协助封堵的施工工艺,有效的控制了封堵流量。研制顶推稳定装置,顶推叠梁门门节,技术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减小了隧洞抽排封堵方案需要的排水流量,从而减少了抽排水设备的采购与施工组织压力,具有良好的技术可行性和施工经济性。目前,该新型施工辅助机具“一种水下下闸叠梁门顶推器“已经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打造中山供电局智慧电力物流体系
中山供电局物流服务中心一级仓库高平库区,位于中山市三角镇高平工业区高平大道 100号,交通位置便利,毗邻 G4W 广澳高速三角出口。仓库室内面积 9700m2,室外面积 4500m2,储备生产运维、业扩配网电力物资约 200 余种,主要满足“城区 2 小时,镇区 3 小时”应急物资以及“业扩配网 10 个工作日”储备物资补货需求。库区依托中山市“两区一湖一岛”(即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三角迪茵湖科创小镇、坦洲科创岛)区域创新平台,创建智慧物流体系的试点实践基地。库区全面采用机器的方式替代人力,引进过 10 余种人工智能设备,包括智能货架、智能机械臂、智能 AGV 搬运机器人、智能巡检等,逐步实现各种品类物资自动存储、拣选及搬运工作,库区成立电力物资调度中心,搭建智慧电力仓储及配送平台,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采用驾驶舱的操作模式实现电力物资从需求申请到拣选、配送、签收全过程的信息化处理和可视化管理。库区挂牌成立中山供电局智慧物流创新工作室,汇聚电力系统内外物流技术专家力量数十人,组建核心创新团队,主要负责前沿智慧物流技术可行性论证、综合智能物流解决方案编制、以及智慧物流技术原始积累等相关工作。 本项目以提高仓储智能化为核心,中山局物流中心率先提出智慧物流、智慧物联的创新方案,打造电力行业首个智慧仓储物流中心,树立标杆,实现中山电力在仓储物流方面的智慧升级、创新。智慧仓储物流中心为总面积 10000 ㎡的三层建筑,主要实现仓储密集化、操作无人化、业务管理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信息化,基于国内先进物流企业与零售企业“无人超市”的管理理念,中山局物流中心通过整合资源,深入研究新时代物联网技术,打造无人值守智能仓库,形成物资供应网络。无人值守智能仓库辐射中山市所有镇区,总数为 24 个,分别负责响应所属地区的物资需求。通过应用人脸识别系统,实现仓库出入人员的记录管理;通过仓库操作无人化,实现全天候领料,同时满足计划需求与非计划需求。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赋予目前主流自动化仓储设备自主学习及运动能力,完成电力物资自动化存储、拣选、转运出库、配送等流程;搭建智能化系统,逐步实现物资调度智能化、流程监控可视化及管理决策精确化。
AI+数字共享财务研究与探索
佛山供电局在财务智能赋能体系的框架下,坚持“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共享”三步走的提升方向,从“输入、处理、输出、归档”四个环节逐步实现各个业务流程的自动化,释放财务基础人力成本:融合注入智能逻辑判断、机器学习等技术推进智能化建设:以数据为核心,实现全方位的数据价值创造。研究整体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调研梳理、A智能工具建设(RPA和OCR)和数字化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目前已完成调研梳理阶段,处于A智能工具建设阶段,“机器代人”项目为此阶段的建设重点。具体工作步骤将首先梳理财务智能应用场景,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形成财务智能化场景应用场景原型,同时关注配套管理制度的修订,完成应用产品研发与测试后,投入使用及应用效果总结。“机器代人项目”建设覆盖资金管理、税务管理等七个财务领域,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基础上,辅助以自动流程化、图像识别等数字化技术,分四个批次逐步研发应用。通过调研访谈,已梳理出34类,60个明细场景,结合需求迫切程度及技术可行性分析,第一期推进其中20个场景的应用。
电力系统使用液体硅橡胶技术可行性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6年9月23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全国输配电技术协作网组织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了电力系统使用液体硅橡胶技术可行性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