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G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2023年)
随着5G逐步迈入规模发展期,5G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效应进一步增强。本报告测算了2023年5G的经济社会影响,预计2023年5G将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86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约5512亿元,分别比2022年增长29%、41%,间接带动总产出约4.24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约1.55万亿元,分别比2022年增长22%、22%。推动5G规模化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根据5G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在需求,持续夯实网络基础能力、增强技术标准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生态支撑能力,以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加快数实融合为着力点,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强经济回升态势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中国5G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的第四年。本白皮书以向社会各界展示5G商用发展趋势为核心内容,重点梳理2023年5G商用的进展、成绩、经济社会影响,为社会各界深入了解5G产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白皮书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界批评指正。
湖南省电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推动配电网向智能化、数字化、主动化方向转型
日前湖南省发改委发布《湖南省电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方案指出,加快构建坚强可靠智慧、源网协同互动的新型电力系统。到2025年,特高压电网形成“2交2直”对外联络通道,主干网和配电网不断完善,长株潭配电网达到国家中心城市标准。
构网跟网型新能源发电集群混合组网控制技术
大力开发新能源发电是践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跟网和构网是新能源的两种热门并网控制技术。跟网型技术成熟度更高,产品类型多,成本低;而构网型技术对电网频率电压及稳定的支撑能力强,近些年快速发展;构网与跟网混合是未来电网重要的组网形式。本报告从系统能量动态平衡视角出发,认识了新能源组网运行的本质;而后介绍了跟网型新能源功率支撑、构网型装备控制与保护等方面技术;最后介绍了一些初步的工程实践。
构网型风电机组的惯量阻尼特性分析
构网型变流器具有较好的惯量阻尼特性,目前已经成为新能源方面的研究焦点。为此,首先研究构网型风电变流器的阻尼特性,从阻抗的角度分析其对外等效特性,并利用伯德判据分析其在并网时的稳定性;其次从惯量的角度研究构网型风电变流器对电网的频率支撑特性,通过仿真分析,对比构网型风电变流器与跟网型风电变流器在电网频率变化及风机侧功率变化时的支撑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构网型风电变流器对外阻抗特性呈阻感特性,并网稳定性较好;构网型风电变流器在电网故障时能够提供一定的功率支撑,等效增加了系统的惯量,并网特性较好。
计及ROCOF与转子动能的风电机组自适应下垂控制策略
风电机组参与调频可提高风电并网系统的频率稳定性,但现有下垂控制难以兼顾频率响应特性和风机自身运行状态。为此,文中提出一种计及频率变化率(rate of change of frequency,ROCOF)与转子动能的自适应下垂控制策略,充分利用转子动能参与调频,确保风机稳定运行。首先,根据系统频率情况,将ROCOF划分区间,通过分段函数构建下垂系数与ROCOF的耦合函数,确保风电机组在扰动初期释放更多能量,提高风机对频率的支撑能力,减缓频率跌落速度。然后,引入转速影响因子,根据风机自身运行状态调整下垂系数,防止风机转子失速,避免频率二次跌落。最后,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搭建风火联合系统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策略在保证风机转速稳定的同时,能有效利用风机转子动能改善系统频率响应特性。
赵伟 褚温家 张晶:以新能源主动支撑技术 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双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特征凸显,系统的物理基础、功能形态深刻变化,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新能源场站需要具备主动支撑能力,拥有接近或高于同步电源的控制特性,支撑系统电压、频率稳定以及提供备用容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华北分部开展新能源场站主动支撑技术研究,深入分析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提出了新能源主动支撑技术要求,助力新能源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