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系统
首先分享了“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的建设经验与应用心得。该系统采用了核心层、应用层、终端层的系统设计框架,集成了变电站智能辅助控制、安防监控、机器人巡检、在线监测等多个子系统,实现了对SCADA系统数据、设备台账资产数据等业务数据的接入,构成智慧变电站管理体系平台,最终以3D可视化变电站为展现方式,通过AR实景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就未来发展而言,凭借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的设备、软件平台优势,可进一步拓展系统监控功能的覆盖深度和广度,将现有分散的文明施工监控、现场施工安全、营业厅监控、巡检机器人、输配电在线监测等系统全面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功能更加强大的监控中心,真正做到运用先进的智能管理技术,安全有效地对变电站进行管控。
工器具全生命周期物联智能管理技术研究
工器具全生命周期物联智能管理技术研究通过构建 “无人职守”的新型智能化管理模式,将人工参与降到最低限度。实现批量完成工器具数据信息采集,通过高效的管理手段实时掌握工器具的性能及使用情况,提高工器具日常管理效率,保障作业安全开展。通过无源标签开发实现“物联AI”智能化技术。研发体积小、高精度、可靠的高性能抗干扰RFID无源标签,使识别准确率达100%。研究高性能抗干扰RFID无源标签受强电场、强磁场的影响,使无源标签可以在强电场、强磁场中多频次使用,实现工器具自动识别、通过整合射频识别、智能分析监测技术,实现智能化库房管理,提高管理精准度及效率。对工器具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形迹化管理。有效、精准的对每件工器具性能进行实时监测,准确掌握每件工器具的全生命周期状态,大数据统计分析工器具的生命轨迹,进而完成工器具性能的超前预测。解决公司目前面临的工器具管理的问题。
基于光纤远程交换的光缆网络智能管理技术与应用
电力通信网是坚强智能电网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重要基础。电力通信光缆网作为电力通信网的主要物理载体,由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全介质自承式光缆等电力特种光缆组成,主要架设在输电线路杆塔上,存在运行环境复杂、覆盖点多面广、运维难度大等固有问题。 为解决电力通信网高可靠性要求与电力通信光缆固有问题之间的矛盾,提升电力通信光缆网的运行可靠性,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开展光缆网络智能运维新技术的研究,研发光纤芯远程自动交换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本项目已先后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取得国际发明专利授权3项,同时在中国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以本项目技术为基础,牵头制定并在2017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了三项中国电子学会标准,从产品设计、通信协议、测试规范等内容对项目成果制定了标准,填补了国内光纤芯远程自动交换和光缆网络智能管理的技术空白。核心技术于2018年获第70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金奖和工业特别奖。核心专利获得了2019年度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由沈昌祥院士和陆军院士领衔的专家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设计理念新颖,性能稳定、安全可靠,项目总体研究成果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核心技术经专利许可授权宁波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永耀科技分公司等多家单位生产相关产品,成果销售至江苏、安徽、河南、青海、内蒙古、海南、广西等14个省级电网公司,开创了从被动抢修到主动检修的新局面,销售额超1.2亿元。此外,还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在浙江核心区域开展组网运行研究与应用,大幅提升公共通信网络的运维效率,获得通信运营商的肯定。本项目成果在提升电网安全生产、公网稳定运行、解决灾区通讯困难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工器具全生命周期物联智能管理技术研究
随着电网发展进入到超高压、大容量的时代,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电力检修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而电力生产工器具是保证电力检修作业安全高效的重要支撑,其性能的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作业效率和作业安全,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甚至会造成人身伤害、大面积停电等电力生产事故。因此电力生产工具的有效管理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经调研发现,目前电力系统内对生产工器具的管理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管理手段落后,效率低、安全性差。工作模式完全依靠人力,过程资料、基础数据的记录、追踪参与的人多,工作量大,出错率高,无法实时掌握工器具性能,甚至危及作业安全。2.智能技术不成熟,稳定性差,浪费严重。常见的智能系统为人+PC机模式,人在管理过程中占主导因素,基础信息需手工采集,效率低;与系统相匹配的RFID标签尺寸较大、内存较小,可靠性不足,极易出现误扫、漏扫:抗电磁干扰能力弱,长期在强电场、强磁场中多频次使用,标签容易失效,甚至出现在高压电场中由于RFID的击穿损坏导致电力生产工具的损坏。3.管理混乱,无法实现工器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现阶段工器具管理模式为人力结合纸质记录来掌握工器具的动态,无法做到从购置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透明化单品级管理(建档、识别、记录、跟踪,动态监测)和大数据(工器具信息、储存状态、检查记录、使用频次、试验数据、报废流程)统计分析,这对工器具实时性能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撑,管理混乱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