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2023年(第六届)电力信息通信新技术大会暨数字化发展论坛的通知
为加快推进“双碳”目标下的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深化新一代数字技术与电力业务的融合发展,促进电力行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安全可控,助力电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开发服务中心以“数字技术创新融合、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主题,定于2023年6-8月在杭州市和宁波市举办 2023年(第六届)电力信息通信新技术大会暨数字化发展论坛。
我国电力发展与改革报告(2024)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中国经济在风高浪急中展现强劲韧性,走出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步核算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5.2%;经济规模超126万亿元,人均GDP达到89358元,比上年增长5.4%。2023年,全国电力供应总体稳定,经受住了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重要时段考验。2023年新增电力装机约3.7亿千瓦,总装机达到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7%。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火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首次突破50%;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4.5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在全国发电总装机的占比过半。全年全国发电量9.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三分之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年市场化交易电量约5.7万亿千瓦时,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有效运行,初步形成了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电量电价回收变动成本、辅助服务回收调节成本的煤电价格新机制。
一种可用于带电拆装单相智能电表的专用接线底板与插件
在“一户一表”改造过程中,需要对低压电能表进行更换,而传统的低压电能表拆装工序,需短时停止客户侧用电,这将影响居民的生活用电;尤其是原址拆装电能表,将严重影响客户满意度。此外,传统的电能表更换步骤繁多、效率低下,导致耗时较长。由于部分居民不了解智能电表、各种条件和因素限制致使用户不知情其智能电表的换装工作和施工单位在换装过程中的服务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电能表升级和换表频率高导致居民用电受到影响,引发用户对于电力部门长期的不满与投诉,严重影响了客户满意度。经过统计分析,自广州越秀供电局2016年启动“一户一表”工作以来,因装拆和轮换电能表工作而导致居民客户对电力部门停电不满的投诉占到了30%以 上。 在传统的安装、更换电能表时需将电源导线塞进到电能表的表端座孔或拔出,再加上工地现场空间狭小、照明不佳,容易造成接线操作错误,导致烧表的现象发生。越秀区作为广州市主城区,此种现象尤为突出。这样将使得拆装电能表不便,并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经过测算,每户居民用电负荷按4kW计算,拆装电能表耗时15分钟,以越秀局为例,2017年轮换12.8万户,因轮换表工作而对客户进行停电所产生的电能 销售损失也将达12.8万度以上。
低碳发展理念驱动下中国华电碳排放管理创新与实践
本项目属于碳减排领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电”)率先在央企总部成立“碳排放管理处”,逐步建立了“以专项规划为指引,以“四个体系”(数据管理体系、交易支撑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及能力建设体系)建设为抓手,以低成本减排和服务绿色低碳转型为目标”的工作思路, 项目的创新研究成果对大型发电集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有力推动了行业进步。应国资委要求以书面形式分享“目标分解方法学”,元素碳全覆盖为生态环境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白皮书助力生态环境部分享“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在线检测实验平台为行业标准起草提供理论保障。2016-2018 年中国华电已累计减排二氧化碳3 亿吨,超出“十二五”碳减排总量,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及间接经济效益。
可信数据流通网络(TDN)白皮书2023
本白皮书以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高效和可持续释放为目标,针对数据流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挑战,围绕解决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性难题,分析数据可信流通的基础原则,提出了可信数据流通网络(简称可信数网,TrustedDatacirculationNetwork,TDN)的概念。通过分析业界实践和深入研讨,凝聚各方共识,对TDN的总体功能、网络结构、建设思路、关键技术、应用场景、规范保障等内容展开全面分析和研究论证,并予以详细阐述。本报告亮点如下:一是首次提出可信数据流通网络(TDN)的概念。TDN是以数据可信流通为基础原则,以“全国互联、数据可信、流通安全、全程可溯、贡献可量”的核心能力为目标,而构建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TDN基于分层次的网状结构,通过建立顶级节点、枢纽节点和子节点,以实现数据、算力、网络等跨区域、跨行业的互联互通和价值共享。二是明晰TDN的可信数据流通关键技术范畴。从保障数据隐私安全、流通过程可控可信、跨节点跨平台跨技术互联互通等角度归纳、分析实现数据可信流通的关键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隐私保护、使用控制、信任保障、互联互通等四大类技术,在TDN的互联基础层、资源接入层、计算控制层、流通服务层等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三是全面梳理TDN应用场景和标准体系。首先分析可信枢纽节点的建立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企业数据流通、数据交易这三种典型的数据流通场景的作用及应用效果,进而提出在数据流通的各个环节、相关的技术要求、行业应用要求以及节点落地建设等方面需要统一的标准规范。由此TDN的建设思路不再是独立松散的模块组合,而是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可实操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四是展望TDN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议。为实现数据要素价值的全面释放,政产学研各界将切实的从技术创新、试点示范、服务生态、标准规范等方面加快推进可信数据流通网络的落地,奋力实现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