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荷协调的供电质量精细化评估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本项目依托“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以高占比新能源接入的互联电网和卫星发射中心、电铁等高危敏感电力负荷为研究对象,首次提出了网荷协调发展的电能质量一体化监测、精细化评估和优化控制关键技术,项目成果已大规模应用于实际工程。创新性提出了基于模糊控制和粒子群算法的谐波和电压暂降监测统一的优化配置方法,从规划层面进行网荷协调的电能质量扰动优化监测,实现了有限监测点下的信息整体可观:协调考虑网-荷之间的兼容性,提出了云病法谐波电流概率分布模型,并首次提出了一种考虑治理效果的谐波污染多限值评估方法,实现了电能质量精细化评估;针对优化控制,提出了治理设备APF的改进单周控制方法和优化策略,建立了治理装置补偿特性分析模型库,通过“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义井变电站”的“网一荷”协调综合治理工程示范应用,为负荷多样化、网荷交互影响复杂化的区域电网电能质量治理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开发了涵盖监测、管理与治理决策功能的电能质量智能信门息系统,实现了整体可观测。
水电工程高陡斜坡危岩体勘察与防治关键技术
本项目依托溪洛渡、锦屏一级、两河口、双江口、长河坝、大岗山、猴子岩、卜寺沟、下尔呷、黄金坪、、等巨型、大型水电站超高陡边坡危岩体勘察治理工程实践,从危岩体调查勘察方法入手,重点对危岩体类型、发育特征、形成机理及崩塌滚石运动特征等方面展开研究,在对环境边坡危岩体的的变形、破坏模式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危岩体稳定性分析与危险性评价,提出了深切峡谷区环境边坡危岩体治理措施,构建了高陡斜坡危岩体勘察、稳定性评价、防护治理及监测措施的完整技术体系,形成了行业标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项目成果经四川省科技厅组织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研究成果提出了深切峡谷区环境边坡危岩体调查评价理论体系与工程防治技术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目前,项目成果已在在猴子岩、长河坝、黄金坪、两河口及溪洛渡等水电工程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燃煤电厂湿烟羽成因、对策研究及应用
湿法脱硫后大部分湿烟气直接排放,饱和湿烟气与低温环境空气接触过程中,所含水蒸气过饱和凝结,凝结水滴对光线产生折射、散射,使烟羽呈现出白色或灰色,称其为“湿烟羽”(俗称“大白烟”)。湿烟羽会产生明显的视觉污染,削弱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获得感”,民众治理诉求强烈部分地方政府也在研究制定相关的环保政策;但国内外在湿烟羽的环境影响、产生及治理机理、治理目标、治理对策及技术路线等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认识误区,缺少对湿烟羽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的系统性研究: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就湿烟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对国内不同地理区域电厂两百余台机组开展了调研:利用自主开发的湿烟羽长度测量技术对典型电厂实施了涵盖典型季节的测量:基于获取的大量数据对湿烟羽排放现状及不同因素的影响规律开展研究并提出了更为适用的湿烟羽长度预测模型;对湿烟羽的成因、影响因素、治理机理等进行了理论研究,根据理论研究提出了治理的三种技术路线(加热、冷凝和冷凝再热),研究了不同治理技术路线的环境影响;研究了三种治理路线的相关技术及其适应性,开发了便于各级管理及技术人员使用湿烟羽治理W-T图系: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湿烟羽治理技术并应用于上海外三湿烟羽治理工程:研究成果指导了十余个电厂湿烟羽治理可行性研究工作:参与并有效支持了多地地方政府环保政策制订工作。研究成果对燃煤电厂、钢厂等行业开展湿烟羽综合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湿烟羽中非常规污染物测试与治理工程评估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近年来国家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电力行业贡献巨大。但部分地区雾霾频发,特别是“湿法脱硫导致雾霾”掀起巨大舆论波澜,使得烟气中非常规污染物的准确测试与治理成效科学评估成为煤电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在GB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动下,尤其是在超低排放完成后,燃煤电厂排放烟气中呈现出低温、高湿、低浓度、流场复杂的特征,测试和评估面临着精准检出难、准确验证难、现场组织难、能耗耦合难等世界范围内的行业性难题。本项目历时10年,率先开发出覆盖湿烟羽主要非常规污染物PM2.5、SO3、NH3的测试方法、仪器,构建了大型环保测试体系和削污能效综合评估方案。 成果授权发明专利8项、其他知识产权27项、论文33篇;成果应用于15家电科院、环境监测(中心)站、社会化检测机构的1600多项烟气治理新技术性能检测、16个“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课题现场测试、10项湿烟羽治理工程科学评估;成果有力推动了煤电行业烟气治理技术进步,有力支撑了国家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和煤电行业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