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底光缆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3)
海底光缆是支撑各国之间交流沟通和贸易往来的重要通信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时代各个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石、底座和载体,承载了全球约99%的洲际通信数据流量,是国际通信的主动脉,是扩展数字经济、数字文化、公共产品影响力的基础条件。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化进程快速推进,数字化应用推动数据中心需求上升,数据中心建设热潮持续,全球海底光缆建设规模高速增长。同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底观测网络建设等为海底光缆开辟新的应用场景。海底光缆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多纤对光缆、超高速单波速率、超高电压远端供电等技术开始推广应用,OpenCable建设模式被普遍接受,SMARTCable技术和应用开始探索。互联网巨头引发全球海底光缆发展格局调整,多元主体参与催生多种建设模式,海底光缆工程总承包、设备制造、勘测、施工和维护等产业各环节快速发展。为更好融入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共享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相关国家纷纷优化政策环境,加快海底光缆等国际通信设施建设,助推海底光缆产业发展。未来,全球经济波动、海缆技术不断升级以及跨境数据流通规则变化等因素不会影响全球海底光缆建设进程,全球数字化发展持续推进,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互联互通需求不断增强,海底光缆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海底电缆绝缘诊断及运行评估技术
大长度海底电缆运行环境复杂,可能存在悬空、受损等情况,准确的绝缘诊断和缺陷定位是海底电缆安全运行的重要技术保障。基于极化-去极化电流法(PDC)对海缆绝缘状态进行诊断,明确电导率、介损、不对称系数、时间稳定性等测试参数,可判断电缆绝缘不同老化程度。基于频域反射法(FDR)对海缆典型绝缘缺陷进行定位,可识别由受潮、过热、外力破坏、化学、辐照、水树等原因形成的局部缺陷,实现局部缺陷、接头位置的精确定位。已研发现场检测装置并形成配套测试方法,具备小型便携、无损测试等优势,应用于多回海底电缆线路状态诊断及缺陷定位,实测效果与海缆实际状态对应,预计可用于部分场景下的陆缆检测。
舟山海底电缆故障测寻
内容简介一、舟山海缆运行监控方式二、舟山海缆故障类型三、海缆故障巡测方式四、海缆故障巡测方式展望
±400kV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系统
±400kV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为江苏如东黄沙洋海域三个海上风电场的直流送出系统,该输电系统包括海上和陆上换流站及两站间连接的直流海缆,海上换流站交流侧6回220kV海缆出线,陆上换流站交流侧1回500kV出线,系统直流电压±400kV,直流电流1375A,直流出线1回,承担黄沙洋海域H6(400MW)、H8(300MW)及H10(400MW)三个风电场共1100MW总装机规模的电力输送。本技术产品自2018年开始研究,2021年正式投运,系世界上在运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的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系统设计可靠性大于98.51%,系统损耗小于2%,各项性能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垂直洋流下500 kV海缆电热耦合场和载流量研究
发展海上风电是实现 “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直流海缆是海上风电输电工程的重要装置,而海缆稳态载流量等研究对推动远海风电大规模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高压直流海缆稳态载流量的相关研究考虑海洋环境因素较为单一且未充分考虑绝缘层温差的限制。文中建立了500 kV直流海缆与海水系统的电-热-流耦合模型,研究了单根和双极海缆在不同敷设方式下垂直洋流(垂直于海缆长度方向流动的洋流)流速,考虑绝缘层温差限制、双极不同间距等对载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仅考虑线芯温度70 ℃限制,综合考虑绝缘层温差20 ℃限制的载流量更小,且相较于其他敷设方式,直埋敷设时绝缘层温差20 ℃限制对载流量的影响更小;双极海缆的载流量随双极间距增大而增加,流速为0.1 m/s时涡旋对海缆载流量有较小的提升作用;在绝缘层温差为6 ℃附近,电场发生翻转。研究结果可为敷设方式的选择以及载流量的预测和评估提供重要指导和参考。
中国首条500kV海底电缆线路工程的设计
500kV 海南联网工程是我国第一个超高压、长距离、大容量的跨海电力电缆工程[1][2]。我国还没有500kV海底电缆工程直接可采用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标准,工程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合理确定;同时,还需要研究和分析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关键技术和设计方案,选择符合工程具体情况的技术和方案。结合海南联网工程的建设,本文扼要介绍了该工程海底电缆线路部分的设计原则和建设各阶段的各项关键技术方案和主要过程,主要有:联网方式、海缆路由选择、海缆路由勘察、海缆选型和结构设计、海缆敷设和保护、风险评估和试验。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对我国海底电缆工程设计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中欧漂浮式海上风电关键技术与产业链合作路径研究
基于中国完善的装备制造体系与欧洲丰富的项目经验优势互补现状,首先,围绕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浮式基础、系泊及锚固系统、动态海缆、勘察设计、施工运输与安装、运行维护等产业链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建立了纵向深层剖析和横向拓展对比的产业链评价体系;然后,结合不同细分领域中欧对比结果提出了18项重点合作领域;最后,探讨了试验交流、合作建设、规模应用、全球推广的中欧合作路径,期望解决国内示范样机浮式基础形式单一、成本高昂、产业链不成熟的问题,并为中欧漂浮式海上风电合作提供一定思路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