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技术的输电线路巡检方案研究
随着无人机、激光雷达技术的发展,其在输电线路巡检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但仍存在各种制约其进一步推 广的实际应用问题。本文从电力巡检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相关软硬件,对激光点云数据外业采集、点云数据预处理、点 云分类、单木分割、树倒、树生长危险点预测、输电线路快速矢量化、工况模拟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总结,旨在为无人 机输电线路激光雷达巡检提供一套便捷、高效、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降低人工参与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际参 考价值。
基于激光点云的变电站三维场景自动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项目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建模方法,操作更简单、效率更高,从根本上解决了电网三维建模生产效率低、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模型质量不统一等问题,通过重复利用数宇化移交等成果资源库数据,提升了数据应用价值,避免了重复建设投入,降低了三维项目建设成本,为普及三维新技术应用,莫定了良好的基础。本项目成果创立了一套高密度点云多级索引工作机制,提高了点云数据处理效率。创建了变电站高密度点云多级索引、变电站设备符合度评价的作业方法和工作机制,提升了点云数据处理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出了变电站标准模型编码机制,实现了标准模型库的科学管理。基于电网设备生产运行编码规则,制定了变电站设备标准模型编码体系,实现了电网三维标准模型库科学管理,提高了点云数据自动识别与拟合效率。发明了基于自适应形状匹配的点云识别与模型拟合算法,开拓了三维建模新方法。发明了基于自适应形状匹配点云识别与模型拟合算法,打破传统的三维模型构建方式,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降低变电站三维建模成本。引入了VR虚拟技术,增加了人机互动效果。采用Unity:3D仿真系统和虚拟现实硬件设备,提高了变电站三维场景的展示效果,支持了人机互动的漫游浏览、信息查询、环境模拟等功能。
智慧天眼、智能巡检——直升机无人机激光 扫描技术在大电网运维中的应用
国网安徽电力目前已形成500千伏为骨干网架的电网结构,110千伏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达1955条,长度达39632公里;同时过境特高压和跨区线路14条,长度达3813公里;形成了5大国网公司级重点输电通道,线路遍布皖北平原、皖南大别山区等区段;线路肩负西南水电、内蒙风电、新疆煤电等外送,是确保“电从空中来”的能源替代的战略贯彻落实的重要支撑。 随着电网规模快速增长,传统的人工模式和直升机无人机协同的“三位一体”巡检模式,已难以满足大电网运维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人工巡视存在视野盲区、认知误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巡检无法实现通道环境的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和隐患智能管控,同时巡检的二维数据无法形成三维立体感知。 为解快上述问题,国网安徽电力提出」智能巡检的理念,研制丁基于激光点云技术的直升机无人机智能巡检平台,融合机载激光扫描、多光谱、全景摄影、倾斜摄影以及图像智能分析等技术,提高了激光扫描数据分析的时效性,实现丁输电通道三维建模、线路实时工况分析、树种的智能识别和树患的自动告警、外部隐患的智能识别和智能预警,显著提升了大电网运维管控水平。
面向数字孪生:基于GIS+GIM的输电线线路信息化运维技术研究
为建立完整的输电线路三维通道三维数据库,以便于进一步的开展信息化数字孪生应用,本案例首先通过搭载激光雷达、倾斜摄影、高清数码相机设备进行航空联合运维巡检,并结合地面多型移动测量、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对深圳地区线路进行多维数据采集,构建基于输电线路通道的激光点云、倾斜摄影及原始影像二三维数据底层数据。其次,通过三维点云、倾斜摄影模型及无人机可见光图片对输电线路杆塔进行三维数据获取,基于输电线路杆塔的塔型特征、挂点位置等进行提取,获取输电线路的几何外形,空间位置等信息,并结合绝缘子金具等高清图片,逆向构建GIM三维数字化电网模型。最终构建的基于GIS+GIM的输电线路走廊三维台账及信息化数据库及系统平台可有效提高输电线路走廊内树障排查、工况模拟、三维可视化培训、设计及运维分析、通道信息化展示及物联网监控等相关应用。
架空线路直升机航巡关键技术 、 装备研制及应用
超特高压输电线路是我国电网骨干网架的关键组成部分,近十年电网规模呈爆发式增长。大部分线路穿越地区地形复杂、环境恶劣,运维人员及车辆难以抵达,巡视难度大、效率低、准确性差。直升机搭载先进的巡查仪器巡航,具有观测立体化、巡视高效率、地域全适应等优势,成为架空输电线路的新型高效巡视的重要手段。 在北京市政府和国网公司科研经费支持下,团队经过 5 年技术攻关,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全面解决了上述难题,形成三大创新,提出了八轴稳定四轴主动的光纤陀螺稳定技术,研制了集成内变焦结构多光谱传感单元的大视距小微目标观测航巡吊舱,稳定精度达 16μrad,较业内先进吊舱精度提升 20%,与军用吊舱稳定级别相当,解决了直升机高频振动导致的成像清晰度低问题。发明了组合孔径动态平衡探测技术,研制了电力应用型大视场机载激光扫描系统吊舱,将扫描视场角拓宽至 70°,视场角提升 16.7%;采用小样本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了输电通道场景关键要素激光点云数据全自动分类模型,数据处理速度提升 7 倍,有效解决扫描视场角窄、数据处理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计及电力线和杆塔形态特征的高抗噪三维重构算法,发明了融合激光点云和多光谱影像的输电通道单木分割与树种识别方法,识别精度达 92%,开发了包含树种、地形、气象、电力潮流等多要素的超特高压架空线路空间安全距离仿真预警分析系统,解决了通道隐患误报、漏报和预警准确度差的问题。 项目授权专利 17 项,其中发明专利 7 项;授权软著 18 项;主导编制电力及民航行标 3 项、国网企标 1 项;出版专著 1 部;取得适航证书 4 项;发表论文 45 篇,SCI/EI收录 29 篇。项目通过由陈维江院士牵头的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3年以来,项目成果应用于国网各省电力公司,发现线路缺陷 11.4 万处,通道隐患 4.4 万处,目前正与巴西就美丽山±800kV 特高压输电线路巡视开展商业谈判,具备广阔市场前景;研制的航巡吊舱经改造,已广泛应用于公安、交通、农林等行业,带动交叉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