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联产机组设计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基于双层博弈的配电网与多综合能源微网协调优化
为充分挖掘综合能源微网(integrated energy microgrid, IEM)的潜在价值,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针对同一配电网下的多个IEM协同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博弈的配电网-多IEM协同优化模型。对于IEM模型的构建,考虑在热电联产机组中加入碳捕集系统以及电转气装置,用来获取低碳效益。同时,针对IEM中可再生能源与负荷不确定性问题,采用鲁棒区间规划进行处理。首先,构建配电网运营商(distribution system operator, DSO)与IEM联盟系统模型框架,分析其不同主体间的博弈关系。其次,对于双层博弈,分为主从博弈与合作博弈。DSO作为博弈领导者,以自身效益最大为目标制定电价引导IEM联盟响应。IEM联盟作为博弈跟随者,以自身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通过成员间互相合作能源共享响应DSO的决策。同时采用纳什谈判理论解决IEM联盟的合作运行问题,使用二分法与交替方向乘子法结合求解模型。最后,在算例中验证所提模型与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基于NNC法和DMC算法的CCHP型微电网两阶段调度
冷热电联产(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CCHP)系统与微电网的结合有利于促进消纳可再生能源,为了提升CCHP型微电网的经济性、环保性和稳定性,提出了两阶段优化调度模型。离线优化阶段基于需求侧响应策略,建立了基于归一化法向约束法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并用熵权-TOPSIS法筛选最优结果。在线优化阶段建立了基于动态矩阵控制算法的有限时域优化模型,对离线优化结果进行跟踪优化和反馈校正,以降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最后,设计对比方案进行分析,验证了所提优化模型的有效性。
智慧互联型工业热网示范项目
本项目属于能源动力与信息技术交叉领域。 当前,我国正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目标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并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以实现多元化能源系统的供需动态平衡。依托热电联产机组,在工业园区内建设集中式蒸汽热网公用基础设施,能显著提升工业园区能源效率,降低工业用能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这同时也对工业园区供热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供汽品质、能效提出了更高要求。本项目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建模仿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制了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融合的智慧蒸汽热网运行调控平台。采用“基于数字孪生模型的预测,基于预测的决策”的技术路线,构建了“物联感知-建模仿真-状态分析-优化决策-精准调控”的智慧互联蒸汽热网系统。基于工业互联网对复杂系统的连接能力,工业大数据和工业机理模型相结合的分析能力,智能并行计算的定量寻优能力,本项目实现了大型工业园区多源环状蒸汽热网系统的全时空感知、全要素联动、全过程优化。
耦合储能电池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全工况性能分析
冷热电联供系统具有能源利用效率高、运行调节灵活的优点。设计了耦合储能电池的冷热电联供一体化系统,建立了关键部件的精细化数学模型,研究了压气机和透平的效率、环境温度对联供系统性能的影响。针对典型制冷和供热工况,研究了耦合电池储能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全工况热力性能、储能电池的充放电特性。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对冷热电联供系统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其最大供热量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而下降,最大供冷量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制冷模式下,冷负荷、电负荷全天波动较大,全天平均冷、电负荷仅为额定功率的39.9%左右,全天平均能源利用系数为0.712。供热模式下,典型日全天燃机循环的发电效率、供热系数以及能源利用系数波动很小,且均高于制冷模式下相应的指标。
2×350MW!国家电投通辽智慧热电联产机组项目成功核准
5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党组会审议通过了国家电投通辽2×350MW智慧热电联产机组项目核准事宜,通辽发电总厂两台新机建设正式翻开新篇章。
极端天气下的区域能源互联网故障抢修恢复策略
针对区域能源互联网(internet of energy,IOE)面临的安全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能互补特性的最佳供电恢复及抢修顺序技术方案。首先给出了区域能源互联网中热、气、电的多能形式数学模型和基于微型燃气轮机的热电联产耦合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区域能源互联系统恢复能力指标,并对极端天气下IOE内元件故障的影响及故障恢复过程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各区域根据失电严重程度与紧急程度进行故障场景划分,以全局总经济损失最小为目标,给出了区域能源互联网恢复优化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说明并利用离散粒子群算法(discret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DPSO)寻取全局最优解,得到最佳供电恢复方案及抢修顺序;最后,利用改进的IOE系统算例进行仿真验算,验证了所提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