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
9月1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22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结果的通报。2022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12.13亿千瓦,同比增长约14.1%,占全部电力装机的47.3%;其中,水电装机4.13亿千瓦(含抽水蓄能0.45亿千瓦)、风电装机3.6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3.93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4132万千瓦。2022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7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0.8%;其中水电发电量1.35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15.3%;风电发电量7627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8.6%;光伏发电4273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4.8%;生物质发电量1824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2.1%。
生物质发电(秸秆直燃)工程计价规范
生物质气化耦合发电体系的合成气组分与能量分析
碳达峰碳减排目标实现过程中,充分挖掘生物质耦合发电是一项关键举措。通过Aspen Plus软件对生物质气化耦合发电体系中的气化过程进行了建模分析,重点研究了当量比和环境压力对合成气气体组分的影响,并结合计算结果探讨了合成气热值及能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加,H2体积分数由19.47%单调降低至5.19%;CO体积分数在当量比为0.3附近达到最大值22%;CH4体积分数随着当量比的增加呈现单调降低的状态,从1.3%降至0。依托理论研究的成果,合成气体热值的曲线与CO和H2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在当量比0.3~0.35时达到最高值,然后快速下降。考虑到带入炉膛的能量还有气体显焓,提出了一种热值+显焓的合成气能量评价方式,其在当量比为0.35时达到最大值,也是生物质耦合气化系统的最优当量比区间。
生物质发电厂固体燃料中氯、氟含量测定方法
国网能源院总工程师李健:新型电力系统战略规划必须加强统筹协调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稳步增长。国家能源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已突破11亿千瓦,比10年前增长近3倍,占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的30%以上,其中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和在建核电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生物质气化耦合发电体系的合成气组分与能量分析
碳达峰碳减排目标实现过程中,充分挖掘生物质耦合发电是一项关键举措。通过Aspen Plus软件对生物质气化耦合发电体系中的气化过程进行了建模分析,重点研究了当量比和环境压力对合成气气体组分的影响,并结合计算结果探讨了合成气热值及能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当量比的增加,H2体积分数由19.47%单调降低至5.19%;CO体积分数在当量比为0.3附近达到最大值22%;CH4体积分数随着当量比的增加呈现单调降低的状态,从1.3%降至0。依托理论研究的成果,合成气体热值的曲线与CO和H2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在当量比0.3~0.35时达到最高值,然后快速下降。考虑到带入炉膛的能量还有气体显焓,提出了一种热值+显焓的合成气能量评价方式,其在当量比为0.35时达到最大值,也是生物质耦合气化系统的最优当量比区间。
生物质废弃物燃料转化及应用技术
因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煤电装机容量超过10亿千瓦,煤炭在一次能源的占比超过56%,年煤炭消耗总量超过40亿吨标煤,面临着巨大的减煤降碳压力。要实现“3060”双碳目标,大规模、高比例发展零碳清洁能源是必经之路。以风、光、水为代表的新能源,虽具有清洁零碳等诸多优势,但存在间歇性、波动性、季节性和不稳定性等短板。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背景下,稳定可靠的零碳基础调节电源是电力系统安全保障的关键。此外,我国北方地区供暖面积达200多亿平方米,供暖用煤年消耗约4亿吨标煤,散煤供暖虽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导致我国北方地区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因此亟需开展清洁取暖技术升级替代散煤供暖。
绿电直供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全面推动风、光、水、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比例持续增加,可能面临电能质量降低、电网频率失稳而引发大规模停电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