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用于带电拆装单相智能电表的专用接线底板与插件
在“一户一表”改造过程中,需要对低压电能表进行更换,而传统的低压电能表拆装工序,需短时停止客户侧用电,这将影响居民的生活用电;尤其是原址拆装电能表,将严重影响客户满意度。此外,传统的电能表更换步骤繁多、效率低下,导致耗时较长。由于部分居民不了解智能电表、各种条件和因素限制致使用户不知情其智能电表的换装工作和施工单位在换装过程中的服务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电能表升级和换表频率高导致居民用电受到影响,引发用户对于电力部门长期的不满与投诉,严重影响了客户满意度。经过统计分析,自广州越秀供电局2016年启动“一户一表”工作以来,因装拆和轮换电能表工作而导致居民客户对电力部门停电不满的投诉占到了30%以 上。 在传统的安装、更换电能表时需将电源导线塞进到电能表的表端座孔或拔出,再加上工地现场空间狭小、照明不佳,容易造成接线操作错误,导致烧表的现象发生。越秀区作为广州市主城区,此种现象尤为突出。这样将使得拆装电能表不便,并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经过测算,每户居民用电负荷按4kW计算,拆装电能表耗时15分钟,以越秀局为例,2017年轮换12.8万户,因轮换表工作而对客户进行停电所产生的电能 销售损失也将达12.8万度以上。
唐伟:新兴负荷规模性可调节潜力研究及对电力保供工作建议
数据中心规模大、用电多,分布靠近东部负荷中心。截至2022年底,全国数据中心拥有标准机架数量超过650万,用电负荷约2000万千瓦;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江浙等发达地区,近年呈现向西部迁移态势,目前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占比分别约60%、15%、20%、5%。
智能配电应用技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电力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一方面,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下,传统能源的大量开采和碳排放总量的连年升高,使得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是降低传统化石能源占比、调整能源结构的一项关键任务,更是保障我国能源电力安全的长治久安之策。另一方面,我国电网建设加速,分布式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用电负荷的多元化增长,使得电力稳定供应面临较大挑战,需要构建坚强智能电网,破解电力建设的难点堵点问题,缩小负荷曲线峰谷差,保持用电稳定。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对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要把配电网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着力点,持续优化完善配电网规划理论、建设标准和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配电网的适应性、可靠性,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更好地支撑新能源的科学高效开发利用和多元负荷友好接入,并深度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利用先进的设备、传感技术及控制决策系统,保证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智能配电网建设的目标是服务电网终端用户,智能配电网具备安全、可靠、自愈、经济、兼容等特点。加强智能配电软硬件设备的升级改造,促进智能配电网与物联网融合渗透,助推智能配电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得到重点应用,以及智能配电网建设效果得到有效提升,是智能配电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近日,由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EPTC 电力技术协作平台组编的《智能配电应用技术》即将出版。本书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从多方面深入剖析智能配电应用技术,对传统技术进行再探讨,对前沿技术进行新探索,全面展示当前智能配电领域的研究成果,助力智能配电技术创新、推广与应用。 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和配网业务对智能配电技术的需求,本书深入分析了智能配电技术的发展形势与要求,解读了智能配电技术发展现状,梳理了智能配电技术标准,围绕配电设备智能化、配电智能终端、配电物联网、配电自动化系统、智能运维、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电动汽车充换电、低压柔性直流互联等关键技术做了全面介绍与研究,总结了不同场景下的智能配电技术典型应用案例,展望了智能配电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联 系 人:张伟豪 手 机:18518354192 邮 箱:zhangweihao@eptc.org.cn
浙江印发2022年电力需求响应工作相关通知 开展“虚拟电厂”等项目试点示范
5月12日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获悉,今年迎峰度夏期间,浙江电网将持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确保7月、8月增加市场化调峰能力至300万千瓦以上、全省储备客户侧削峰响应能力达到1100万千瓦以上,浙江电网以2021年最高用电负荷为标准,具备超过5%的削峰能力。截至目前,国网浙江电力通过推进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加快实施负荷控制终端改造接入,已具备350万千瓦可中断负荷规模。
电力系统异步运行实践
省级电网异步联网运行是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交流同步电网的逐步发展,电网覆盖面积、发电装机规模、用电负荷复杂性、电源种类及数量等逐渐增大,异步联网运行有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电力设备的安全性,可防止电网事故的扩大,降低次生灾害的风险,从而增强大电网的可控性。但就目前来看,电力系统异步运行技术尚在发展之中,谐波超标、宽频振荡等新问题严重威胁着异步互联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在此背景下,云南电网公司组织电力系统异步运行领域的专家编写了《电力系统异步运行实践》一书,聚焦“电力系统异步联网运行”,以阐述异步电力系统运行相关技术理论,分析相关实践经验为宗旨,充分展示电力行业关于电力系统异步联网运行技术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进展。
负荷柔性控制技术研究与创新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新疆地域实际情况,通过调整和管理能源用户的用电需求和能源消费行为,优化用电负荷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通过有效控制用户的用电行为,实现用电最优化,减少能源消耗,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和供需平衡。研究依照用电负荷、用电行为、用电现状等进行用电负荷的模型预测,以便于展开针对性管控,使电能效益最大化。尤其是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要做好供应侧资源和需求侧资源的协调重组,以需求负荷分级、需求负荷分类为契机,按照动态负荷权值、负荷控制次数权值、需量实时计算及评估等得到最优负荷管理方案。
粗糙模糊环境下电力用户负荷响应潜力评估
深度探索用户负荷可调节潜力是国家电力市场精细化发展的迫切需求。为有效感知电力用户负荷综合响应潜力,提出一种模糊粗糙环境下的混合评估模型。首先,从经济性、用户特性、负荷特性、信息特性等4个维度构建负荷响应潜力指标体系;其次,充分考虑评估中个体判断的模糊性和群体偏好的多样性,采用模糊粗糙数对个体语义评估信息进行处理和集结;然后,将模糊粗糙熵权法和逐步加权评估比率分析法(step-wise weight assessment ratio analysis,SWARA)相结合确定指标综合权重,并采用基于模糊粗糙数的改进多属性边界逼近区域比较法(multi-attributive border approximation area comparison,MABAC)计算电力用户针对属性函数的负荷响应潜力综合评估值,从而获取潜力排序结果;最后,以多个行业的电力用户负荷综合响应潜力评估为例,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基于VMD-SE的电力负荷分量的多特征短期预测
为提高电力负荷的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VMD-SE的电力负荷分量的多特征短期预测方法。首先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MD)将原始负荷分解为一系列模态分量与残差,VMD的分解层数由样本熵值(sample entropy,SE)确定;然后对比原始负荷与模态分量的SE值,重构为平稳分量和波动分量,来降低运算规模;同时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来筛选特征变量,删除特征冗余,建立灰狼算法优化后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GWO-SVR)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分别对平稳分量和波动分量预测;最后以某地区2018—2020年用电负荷为例进行实验。实验证明:此模型精准度高达94.7%,平均绝对百分误差降低到2.98%,具有更好的精准性和适用性。
适应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通信安全防护技术架构研究
负荷管理可以减小电力系统用电负荷的峰谷差,从而改善电网运行状况、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然而随着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覆盖面的扩大、海量终端设备的接入,给现有的负荷管理通信网络带来了认证困难、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多种网络安全风险。文章首先梳理分析了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通信面临的安全风险与安全防护需求;其次,结合新型电力负荷管理通信系统特点与面临的安全风险,构建了通信安全防护技术架构;最后,从终端侧、接入侧、通信侧与平台侧设计了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通信安全防护应用部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