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物联网边端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强化电网企业内部精益化管理,提升客户优质互动服务能力。配电网是连接电网与最广大电力客户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建立具备广泛感知能力、监测分析能力和人机交互能力的配电物联网,具有深刻的现实需求和经济价值。 国网青岛供电公司立足于业务管理和客户服务需求,从客户用电“痛点”、企业服务“盲点”切入,建成了全国首个“全物联网化”试点台区。台区紧密围绕“云-管-边-端”配电物联网技术路线,以智能配变终端为核心,融入低压智能开关、智能微断、红外成像、局放、温湿度监测等多种类端设备,实现了台区运行“全透明化”控制、运维工作“全智能化”管理、客户需求“全主动化”服务,构建起主动运维、主动抢修、主动服务、综合能源管理等九大场景化应用,为建设泛在物联、坚强智能的配电网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打造电缆健康运行生态圈相关技术研究
他指出,随着社会用电量的大幅增加和电网建设的迅猛发展,作为能源输送通道的电力电缆总里程也呈指数级上升。电缆沟、井数量众多,运维情况复杂,治理难度大等情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随之而来的结构体漏水、电缆浸水及其衍生的相关问题更是层出不穷。降低电缆检查维护工作压力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中电保力研究院依托电力需求,以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及智能科技作为研发方向,为电力客户进行定制化研发。通过智能科技改造,灵活运用“阻锈防凝露技术”、“智能自愈技术”、“凝胶多相态技术”、“活性聚合技术”及“三防”技术等多项相关技术,从源头解决电缆及沟道阻燃、防水、防腐蚀及防小动物损害电缆;气密区划隔离及智能监测等问题。保障运维工作高效稳定运行,打造电缆健康运行生态圈。
电力客户综合能源服务关键技术、平台开发及工程应用
据国家统计局报告,自2009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连续10年居全球第1,而201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同时,我国终端用能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2014年仅用电安全方面年事故发生率约为发达国家4-5倍。我国终端能源消费中暴露出来的能效水平低、用能成本高以及用能故障响应不及时等问题,已然成为制约客户终端能源高效利用的主要瓶颈,亟需通过实施多能源协同分析、调控、评估等技术举措 ,打破传统能源管理中的行业技术壁垒,提升客户用能全过程、自主化管控能力,推动全社会用能提质增效。
面向智慧城市的电力大数据平台构建与应用
本项成果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电力大数据存储与计算服务平台,从根本上提升了天津城市电网全业务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首次提出“一发双收”的技术方案将用采系统由集中式架构改造为分布式架构,从根本上解决了数据采集入库压力和电网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了用电行为分析和防窃电分析算法,从根本上提升了天津城市电网精益化管理和客户服务水平。构建面向智慧城市的综合能源信息服务应用及可视化展示,打通电力数据与政府和其他行业数据通道,基本支撑了天津城市电网智能化和城市管理智慧化。 2016年,建成大数据平台并投入使用,已接入营销、运检、调度、发展、财务等专业数据共计52TB,已累计向各专业提供数据计算服务300余次,实现了从“搬数据”到“搬计算”的跃升,累计完成4.3万台电网设备及量测数据的匹配拼接工作,支撑了电网设备资产和运行状态的统一可视化管理。完成了用采系统分布式架构环境的搭建和前置机集群的“一发双收”改造,较集中式架构环境下线损计算效率提升了20倍,单次计算时长缩短至1分钟以内,大幅提升了公司精益化管理水平。电力客户用电行为分析应用,首次实现了基于不同时间维度的电力客户日均用电行为分析,为电力客户的归类、峰谷政策的研究、电价政策的制定、进一步引导电力客户合理用电提供了数据支撑。防窃电分析由人工核查跃升为自动核查,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显著降低了人工成本,已分析出疑似窃电用户8534户,为营销窃电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瑞云Y6-B无人机
瑞云Y6-B系统为我司针对电力精细化巡检研发的高端六旋翼无人机系统,属于国网《架空输电线路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巡检系统分类导则》中的高配置类(G-20-65-3000)。产品设计符合《DL/T1578-2016架空输电线路无人直升机巡检系统》规范要求,通过了权威机构型式试验认证。并广泛服务于电力客户 一、主要功能及优势分析; 作为瑞云系列产品中的领导者,瑞云Y6-B采用了全碳纤维机身结构一体成型工艺,结构强度极高。配置我司研发的BR-AP改进型飞控系统,各项主要性能指标均十分卓越。采用新一代快拆式挂载接口,可搭载红外热成像云台、可见光云台等常用电力巡检载荷,不同载荷间切换轻松简便。 便捷性:拔插式结构,组装轻松快捷,操作简便。 稳定性:配置多余度IMU飞控系统,多种智能控制算法,控制精度高。 安全性:20倍光学变焦,远离线路依然可以清晰巡检。 续航时间:定制化的高效动力配置,最长飞行时间达到60分钟以上。 抗干扰能力:增强屏蔽设计,具有出众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测控距离:高清图传,测控距离均可达10公里。
基于数据价值挖掘的满意度提升策略
在电力改革的新形势下,各类售电公司在增量售电市场对国家电网(以下简称“公司”)公司发起了有力竞争,如何通过客户服务渠道精准定位优质客户,挖掘潜在需求,提供差异化优质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进而增强电力客户粘性,对于传统电网企业是一个巨大挑战。在国内其他行业中的客户满意度测评中,大多企业多采用电话调查或面访调查的方式,也有少部分企业采用电话调查和面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满意度测评。而国网在做满意度测评时不但采用了电话调查和面访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还根据了互联网时代客户生活及消费习惯将电子渠道调查融合到传统的调查方式当中来,并辅助体验式调查、座谈会等调查方式使国网满意度测评方式不断完善并处于国内电力行业满意度测评中的前沿。在同行业内满意度测评中,公司客户满意度测评不但是同行业内首次采用电话调查、面访调查和电子渠道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进行满意度测评,还首次将客户画像与客户满意度测评相结合,构建了“客户画像+满意度测评”的多满意度测评方式,实现科学化、精准化满意度测评。
计量柜授权开启及预警系统研制
配电网的可靠性是对电力系统的最基本要求之一,供电电力企业在对电能计量装置日常运维及用电检查的过程中,发现电能计量箱(柜)的封签、封印被破坏缺失的情况屡见不鲜。被破坏的计量箱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给部分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计量箱封签被破坏后,往往伴随着私拉乱接、动表窃电等现象,给后期的管理带来很多隐患。经现场勘查发现,封签缺失的现象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封签管理存在漏洞,部分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工作时将封签开启后没有重新加封:二是部分电力客户蓄意破坏以达到窃电或私拉乱接的目的;三是现场闲杂人员误触碰而导致封签损坏。无论何种原因封签缺失而重新加封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和安全隐患,这是因为重新加封的前提是停电检测,不但增加工作人员工作负担还影响电力客户的生产生活。本成果可由监控值班人员审核权限并利用现有的负控系统平台和负控终端的過控通道,远程操作控制计量柜的电磁锁,授权现场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对于强开损坏计量柜门的行为,现场声光报警并利用现有的负控系统平台和负控终端的遥信通道及时在负控系统平台报警,可立即安排相关人员赴现场查处。授权系统信息平台可将授权内容和柜门状态记录自动存档并形成数据库,以利于日后检索溯源及追究问责。针对各类计量箱柜现场管理存在漏洞,易发生封签缺失,从而存在窃电隐患和用电不安全等问题,本装置提供一种更加便于管理、更加安全的装置和操控办法,提高了电能计量管理水平。
国网天津电力能源互联网营销服务系统上线运行
12月18日,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能源互联网营销服务系统(营销2.0系统)上线运行,服务天津市全部700余万户电力客户。
基于移动互联应用的配电网工程实时数字化管控体系建设与实践
配电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供电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国家电网公司响应党中央号召,着力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提升电力客户用电体验,在配电网建设领域投资全面提速。但配电网建设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管理人员数量少与承担工作量大的矛盾,参建人员技术、技能水平低与建设标准高的矛盾,人身、资金安全风险不断加大与企业安全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 2017年,国家电网公司设备部选取九家省公司探索移动互联应用在配电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成效。2018年,完成系统开发,实现全面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该成果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解决了配电网工程管理全过程从线下迁移到线上的难题。配电网工程全过程管理涉及规划计划、工程物资、现场安全、工程质量、资金管理、档案管理等多个专业。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参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按照以往的管控模式,难以实现配网工程精益化管理。本成果通过构建环环相扣的项目计划、物资管理、现场安全、建设质量、结算决算及工程档案全流程管理体系,以及省级公司、地市公司、县级公司全方位管控标准,实现了配电网工程管理领域的提质增效。二是解决了内外网、不同管理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及信息安全的问题。全新的配电网工程管控体系需要兼顾移动互联网的高效率和信息内网存储的安全性。成果采用面向服务(SOA)的架构,提供RESTful风格的服务,移动应用服务层构建采用SG-UAP平台。在互联网和信息外网之间构建了防火墙和安全交互平台,在信息外网和信息内网之间设置了网络隔离装置,通过了中国电科院6项安全测试,实现了通过手机APP采集数据,通过移动智能互动平台接入系统,将数据保存在安全的内网服务器,实现内外网贯通,达到与ERP、PMS等相关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的目的。 该成果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等新技术,落实“新基建”核心理念,实现配电网工程管理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融合,能够提高管理效率、服务基层工作,能够发挥数据价值、实现信息高效共享,顺应了技术发展的潮流,具有创新性和技术上的先进性。 经过两年的应用,产生了应用效益。一是促进配电网工程资金、人身安全管理提升,促进了设备、建设质量的提升,管理效益显著。二是提高参建各方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经济效益突出。以宁夏公司为例,年均减少人工成本300万元,间接减少其他管理成本63万元。三是顺应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对低效落后的配电网工程管理体系进行了创新和变革,推动配电网建设管理领域转型升级,具备可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