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一二次融合”智能配电网发展的关键技术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背景下,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配电网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主战场。为满足对新型配电系统的可观、可测、可调、可控需求,亟待提升其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推动配电网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升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提升与故障精准定位,快速隔离密切相关,配网设备量大面广,运行方式灵活变化,运维环境又十分恶劣,对配电设备的智能化提出更高的要求,配电一二次融合设备是配电设备智能化的关键装备之一。
面向配网数字化转型的感知数据融合:融合模式、融合框架与场景验证
对多源电力感知终端产生的异构多参量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是实现配电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目前,电力多参量融合仍以同构多参量融合和决策级异构多参量融合为主,异构、多源的融合及分析技术薄弱,无法满足数字化配电网下的异构多参量深度融合需求。他首先对电力数据的融合模式进行总体性介绍;然后针对异构多参量数据结构相异,融合难度大,而传统决策级融合信息损失量大,融合精确性低的问题,提出一种特征级融合框架,并进行场景验证;最后对电力数据融合对可能的发展方向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展望。
电力数字化2030
《电力数字化 2030》报告描绘通过数字化技术与电力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起电力系统数字孪生蓝图; 围绕源网荷储一体协同新形态下数字绿色电厂、电网数字巡检、多源自愈配网、多能协同互补、跨域电力调度、赋能绿色低碳六大核心业务场景进行了详细分析;从数字化边端、泛在通信网络、算力和存储、算法和应用四大数字化技术应用领域寻找技术支撑;提出绿色网络、安全可靠、泛在感知、实时网联、智能内生、服务开放的六大电力数字化技术特征;并建议通过构建基于云边协同的技术架构,打造开放、高效、智能的电力数字化新引擎,支撑并驱动电力系统升级转型,加速新能源消纳,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220kV变电设备等电位带电作业机器人研制及应用
本报告基于电网数字化建设背景,介绍了湖北电网在变电设备带电作业机器人的研制情况,包括小型化绝缘载体升级改造、基于视觉的绝缘斗臂车空间引导、复杂场景下绝缘子伞裙高精度识别定位、机器人平台强电磁屏蔽处理、新型高效干冰介质清洗应用、机器人远程自动化控制等内容。2022年,该机器人通过了工频耐压性能试验和多次模拟实验验证,并于湖北荆门220kV变电站成功进行首次应用,有效验证了本机器人设备面向主网变电设备开展带电作业的安全性、智能性与可行性。 此外,该机器人成套技术及装备既能通过更换系列化末端作业工装,用于外绝缘设备带电PRTV喷涂、零值检测等场景,也能兼容电压等级,拓展至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应用场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