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电厂设备可靠性数据报告(2022版)
为了指导国内运行核电厂开展设备可靠性数据采集工作,国家核安全局于 2015 年发布了《核电厂设备可靠性数据》,并于2019 年对其进行了适应性升版,同时将文件名修改为《核电厂设备可靠性数据采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根据指南的要求,在上一版数据的基础上,以 2007 版《美国商用核电站设备和始发事件的行业平均水平》(NUREG/CR-6928)作为通用数据源,采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参数估计,对各核电厂新报送的数据进行了整合和处理,形成《中国核电厂设备可靠性数据报告 (2022 版)》(以下简称 2022 版报告)。2022版报告给出了我国运行核电厂商运至2021年底423 个堆年的44个常用设备类的可靠性数据统计结果,以及 7个安全重要系统的列不可用数据统计结果。本文件还与其他国家数据进行了分析对比,综合评价我国核电厂重要设备类的可靠性水平,可供国内各有关单位在PSA、MRRCM 等安全评价和可靠性相关工作中参考使用。
电力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发展报告2020主要观点分享
介绍到电力行业的安全防护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虽建立了较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但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和挑战。《电力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发展报告2020》报告首先从网络安全产品、网络安全服务、新兴领域安全产品等方面对网络安全产业链进行了全景分析;然后分析了国家网络安全产业政策、电力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现状、新新技术和新业务的电力应用以及电力安全创新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电力网络安全市场规模进行了预测、对电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并给出了电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建议。
我国能源安全形势技术分析
能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至关重要。文中以国际能源署对能源安全的定义为基础,从生产保障能力、进口多元程度、经济可承受性3个维度构建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熵权法-改进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的组合评价方法,得到不受评价范围、评价期影响且相对固定的能源安全指数。通过综合评价中美两国2015年—2021年能源安全水平,得出中美两国能源安全指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我国在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用能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仍须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生产能力,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升能源自给率,扩大能源国际合作规模,降低用能成本,保障能源安全。
风电集群紧急功率控制方法研究
在调度中心要求风电集群紧急切功率时,需优化协调分配多个风电场的功率切除量。本文首先分析了风电场紧急功率切除的方式,进而提出了基于切场组合、基于风电场切机、基于切场与场内切机相结合和基于风电场累计有功功率切除量排序的4种不同的紧急切功率分配算法;其次以分配偏差量、风电场切场数等5个指标的加权组合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以评估各算法的性能;最后以某实际风电集群为例,验证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分配结果和综合评价指标值表明4种分配算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其中基于风电场累计有功功率切除量排序的方法综合指标值最小,适用范围最大。
2023世界能源可持续性评价报告-聚焦“一带一路”
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即“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同时更是气候变化、消除贫困、经济增长等一系列国际发展议题的重要支柱。对能源可持续性的评价与表征是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而当前的研究在科学性、时空范围和结果探究等方面尚存在着一定不足,无法全面有效地支撑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针对上述研究存在的不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鲁玺课题组在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和Inditex可持续发展基金的支持下,于2020年起开始了全球能源可持续性评价项目的研究工作,并汇总相关成果编撰《2023世界能源可持续性评价报告——聚焦“一带一路”》。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兼具数据全面性和方法科学性的能源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并据此揭示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国家)能源系统可持续性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基于分析结果为处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提供能源战略方面的政策建议,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和“绿色一带一路”发展愿景的达成。该报告将于2030年前按年度持续更新,以追踪全球SDG7实现进度。报告以全球140个国家2011-2020年间的各项能源可持续性指标数据所构成的数据库为基础,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学理论,围绕着“能源可持续性”的概念构建了包括可及性、清洁度、效率、支付性和可靠性5个维度、12个指标的能源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如下表),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全球和各个地区能源可持续性各维度的时空特征,针对以新兴经济体为主的“一带一路”地区开展了专题探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建议。
孤岛运行与拓扑重构相互协调的故障配电网韧性提升策略
极端灾害引起的不同程度停电事件向电力系统应对故障的恢复能力发起了挑战,各类型分布式电源和联络开关的参与为故障后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提高带来可能,同时为提升配电网在面临极端灾害场景下的韧性带来可能。为此,提出了一种孤岛重构故障恢复策略,采用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利用孤岛运行与拓扑重构的协调运行策略进行关键负荷的恢复,并提出了故障恢复后的配电网韧性综合评价指标,通过“抵抗阶段–恢复阶段–韧性评估”3方面对韧性进行量化评价。最后,以改进的IEEE 33节点配电系统为例,验证了协调策略对配电网故障恢复的有效性,同时验证了所提出的韧性评价指标对于故障配电网恢复后韧性评价的有效性。
计及多维性能评估的新型配电网光伏选址定容方法
提出了一种计及多维性能评估的新型配电网光伏选址定容方法,首先,形成了涵盖电能质量、供电能力、光伏接入效果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了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模糊评价的接入方案综合评价方法;其次,将综合评价与优化选址定容过程有机结合,形成了评价-选取一体化的光伏选址定容优化模型,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II,NSGA-II)实现了全年光伏差异化出力条件下的最优接入位置、容量获取;最后,算例验证表明:所提方法不仅显著降低了节点电压偏差和线路传输压力,而且在更全面技术性能评价范围内具有更优的光伏接入特性和多指标综合性能,并提升了光伏配置合理性和资源效率,可有效支撑新型配电网的发展需求。
燃煤电厂配煤掺烧智能决策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在复杂煤种条件下,如何有效提火提升企业在燃煤购、配、烧各个环节的节能、环保潜力,实现全供应链主动式配煤参烧,获得电厂经济指标、安全指标和环保指标的协同优化,成为燃煤火电企业驱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重要技术难题。本项目从配煤煤种煤量、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和安全稳定性等综合考虑,依托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及工程应用经验,借助于大数据挖掘算法实现配煤接烧和燃煤采购综合决策优化,是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对示范引领“两化融合”新业态具有重大意义。 本项目建立了燃煤电厂的购、配、烧等燃料全流程一体化决策体系,开发了配煤接烧智能决策系统,自动计算燃料采购最优计划、配煤接烧策略等生产策略,具有3个新突破,实现了燃料管理的创新,主要创新点如下:(1)以降低供电综合成本为参烧日标,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搭建了混煤特性预测模型,对线性配煤结果混煤煤质特性和非线性配煤结果包括混煤着火特性、结渣特性、机组环保排放浓度、机组锅炉效率、机组供电煤耗等安全、环保、经济指标进行预测,实现了混煤特性预测的新突破;(2)以供电综合成本最低为寻优目标,基于遗传算法搭建了满足煤质约束、锅炉运行特性约束、设备约束、存煤结构约束及来煤约束等条件以及总发电量要求的参烧运行决策寻优模型和燃煤采购决策寻优模型,实现了配煤参烧智能决策的新突破:(3)通过集成数字化煤场和SIS数据,建立参配在线评价模型,从安全、经济、环保三个维度对参烧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实现了参烧效果全面评价的新突破。
基于区间-概率潮流分析的配电网调压手段适应性评估方法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配电网面临着频繁的电压越限问题,亟待对以光伏逆变器为代表的多种新型调压手段能否满足配电网日常调压需求进行研究。为对配电系统调压手段适应性做出客观评价,提出基于区间-概率潮流分析的配电网调压手段适应性评估方法,实现调压效果与调压成本的综合分析。首先,基于区间潮流与概率潮流结果,构建配电网调压效果评价指标;其次,以最优无功方案对应成本作为成本基准值,构建配电网调压成本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基于层次分析法对调压效果指标和成本指标进行加权,构建配电网调压适应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基于所构建的评价指标,完成配电网调压手段适应性分析,并通过多场景对比评价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