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碳足迹及低碳循环发展白皮书
2023年8月,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启动GDIforSDG二期试点项目,携手企业、政府、智库等在内的多相关方推动新能源动力电池循环经济发展,并于9月14日在中国辽宁省沈阳市召开首次项目研讨会。在应对气候危机的进程中,交通运输部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来源之一。值得欣慰的是,电动汽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并被视为解决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问题的重要方案之一。就全球范围而言,电动汽车在中国、欧洲和美国等主要市场起步较早,发展迅猛,这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广泛地采用电动汽车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案例参考。同时,电动汽车行业将在新兴市场释放更大的发展潜力,这将不仅仅体现在环境和气候层面,还涵盖经济与社会维度,比如:提供更多的新型就业机会、激发传统产业创新、加速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等等。由此可见,电动汽车行业的绿色、低碳及韧性发展对于加速推动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十分重要。该白皮书报告将聚焦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全价值链上的多重利益相关方以及其行动实践,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对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和处置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企业案例为企业和相关方提供实践参考,从而推动低碳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通过践行全球发展倡议,以务实行动为导向,创新为驱动力,携手推动气候行动和绿色发展,并为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加速实现作出积极贡献。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组织,将持续团结全球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动员更多的不同行业企业参与GDIforSDG项目中来,积极推动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
关于召开第十届输电技术大会的通知
为展示输电领域关键技术创新成果,交流输电线路安全可靠运行经验,推动输电线路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高质量发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开发服务中心联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和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电网)以“智慧输电、安全高效、绿色发展、标准赋能”为主题,定于2023年8月3-4日在安徽省合肥市组织召开第十届输电技术大会。
数字技术赋能碳中和案例汇编(2022年)
聚焦国家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依托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数字技术赋能碳中和案例,经过社会征集、座谈论证、初期筛选、专家评议等环节,历时4个月时间,最终在百余个案例中遴选出20个典型案例,形成《数字技术赋能碳中和案例汇编(2022年)》案例集,以期为国家及地方政府推动形成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新格局提供有力借鉴。 从本次征集的应用案例来看,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是以园区/城市为主体,在运行、基础设施、治理、服务等方面实现融合应用,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赋能降碳。二是以能源、钢铁、石化、航天、建筑、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为主体,在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实现数字技术赋能降碳。三是以数字技术提供方为主体,在数据中心、基站建设、生产经营、新能源建设等方面的绿色化转型。四是绿色节能科技创新,在耗能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显著节能。 总体来说,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技术标准、应用场景、配套机制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完善过程,双碳项目的投资模式、运营机制和商业模式仍有较大探索空间。但是,在政府和产业界对于双碳技术与应用高度重视下,相信双碳建设每年会迈上一个新台阶,创新实践会越来越精彩,案例汇编将见证我国双碳发展砥砺探索前行的历程。
绿色算力技术创新研究报告2024年
算力是数字经济时代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关键生产力,已成为推动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基石。自我国正式提出“双碳”战略目标以来,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成为各产业布局的底层逻辑,经济社会对生产、应用和消费绿色算力提出明确诉求。技术创新是绿色算力发展的根本。当前,算力产业正以绿色为主攻方向,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围绕计算、存储、网络等核心环节加强技术攻关,构建算力资源供给与应用相融合的“数字化”+“绿色化”服务体系,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伴随产业链上下游各方的共同协作与融合发展,绿色算力在新技术、新产品、新解决方案的落地应用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为梳理绿色算力技术创新发展态势,推动我国算力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编制《绿色算力技术创新研究报告(2024年)》。报告从算力供需视角出发,聚焦算力设施、算力设备、算力平台、算力赋能“四位一体”绿色发展,剖析绿色算力的发展背景、概念内涵、发展演进路径和属性特征,深入探讨绿色算力在设施层、设备层和平台层的技术创新发展情况,总结绿色算力技术赋能的典型应用场景,最后展望我国绿色算力发展,并提出对应建议。
中国 "光伏+"再构想—— 2030 行动: 每人一千瓦光伏
清华大学团队及其合作伙伴提出到2030年实现每人1千瓦光伏的行动倡议,其目的非常明确——以人均1千瓦光伏作为关键载体,在中国农村推行“全电化、绿电化、零碳化”三步走的零碳乡村建设路线,协同推进农村的供热能源转型、交通能源转型,以及农业现代化和低碳化。他们提出的“光伏+高效电供热”的零碳供热方案,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种村民零初装费模式,为中国广大北方地区以及长江流域地区提供了一种零碳转型与绿色发展的新路径。这不仅能够加速中国的能源转型,也促进了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为公平转型提供了一种现实可操作的方案。热泵是高效电供热的代表,和燃煤供暖相比,它更便宜、方便、卫生、安全,便于管理。该团队目前正在开展的"太阳能+热泵"项目倡导大规模无碳供热,将覆盖中国北方10万户农村家庭。我很高兴见证了他们在许多县取得的进展。我向所有人,包括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强烈推荐这一项目。
数字技术赋能碳中和案例汇编(2022)
聚焦国家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数字技术赋能碳中和案例,经过社会征集、座谈论证、初期筛选、专家评议等环节,历时4个月时间,最终在百余个案例中遴选出20个典型案例,形成《数字技术赋能碳中和案例汇编(2022)》案例集,以期为国家及地方政府推动形成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新格局提供有力借鉴。案例遴选聚焦数字技术赋能园区/城市碳中和、数字技术赋能重点行业碳中和、数字科技企业碳中和、绿色节能科技创新四个方向,综合考虑案例技术能力、应用场景、应用成效等方面,选取成果已落地并具备代表性的案例,助力加快推进国家“3060”双碳战略实施。
天津:加强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储能、氢能、等领域绿色技术创新攻关
3月2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天津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方案》,其中氢能方面指出: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市交通运输委、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发展路径研究报告——以钢铁和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2024)
本报告将研究视角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以钢铁、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在对龙头企业典型案例进行态势跟踪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围绕供给绿色化、需求绿色化、全链绿色化三大重点方向,提炼出12个主要实施路径,并通过对比石化、有色等行业特征,提出典型路径向其他行业扩散的可行性。本报告围绕典型路径,从企业、行业、政府的角度,结合我国国情科学设计推进思路和方案,从源头节能减碳、增强创新动力、扩大绿色需求、促进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各类主体主要着力点,协同提高产业链运行效率,降低能耗物耗和碳排放,希望能为政府和业界推动全链条协同联动、节能提效提供参考。
我国主导制定的IEC 首项虚拟电厂国际标准发布
近日,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导制定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EC TS 63189-1:2023虚拟电厂-第一部分:架构与功能要求》发布。该标准是IEC发布的首个虚拟电厂国际标准,填补了该领域国际标准空白,标志着我国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领域国际标准化方面取得又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