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数字化2030
《电力数字化 2030》报告描绘通过数字化技术与电力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起电力系统数字孪生蓝图; 围绕源网荷储一体协同新形态下数字绿色电厂、电网数字巡检、多源自愈配网、多能协同互补、跨域电力调度、赋能绿色低碳六大核心业务场景进行了详细分析;从数字化边端、泛在通信网络、算力和存储、算法和应用四大数字化技术应用领域寻找技术支撑;提出绿色网络、安全可靠、泛在感知、实时网联、智能内生、服务开放的六大电力数字化技术特征;并建议通过构建基于云边协同的技术架构,打造开放、高效、智能的电力数字化新引擎,支撑并驱动电力系统升级转型,加速新能源消纳,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综合能源服务政策解读与趋势分析
综合能源服务是能源行业低碳转型的有力抓手,也是提升能源效率、降低用能成本、推进能源清洁化使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综合能源发展,出台相关的政策以绿色低碳、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以多能协同为主线,以能源数字化为技术支撑手段,以复制扩大示范试点项目为培育市场方式,以创新商业模式为辅助,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可再生能源消纳与节能降碳目标,为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政策机制和市场环境。
大规模实用化配电自动系统检测试验关键技术及应用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我国开始配电自动化建设,由于技术不成熟、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和工具,其实用化水平较低,在故障处理等核心功能上未能取得应有成效,制约配电自动化的推广应用及供电可靠性的提升。“十三五”期间配电自动化迎来更大规模建设浪潮,伴随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的接入和主动控制需求的增长,如何对大规模配电终端、馈线故障处理及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逻辑进行全方位、系统级的测试与评估成为影响配电自动化实用化水平提升的难点和关键。 项日授权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软著12项;发布国标1项、行标4项;发表论文65篇;出版专著5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鉴定认为:项目成功解决了配电自动化系统与设备的检测试验及主动配电网运行可靠性提升等技术难题,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应用项日成果完成数十万台配电终端的性能检测和万余条馈线自动化测试,馈线自动化覆盖区域供电可靠性提升0.08%。近三年新增销售额26.96亿元,新增利润4.87亿元。项日成果获应用项目成果完成数十万台配电终端的性能检测和万余条馈线自动化测试,馈线自动化覆盖区域供电可靠性提升0.08%。近三年新增销售额26.96亿元,新增利润4.87亿元。项目成果获得国网公司设备管理部、中国电科院的高度认可,在北京等100余市获得推广应用,有力支撑我国配电自动化及主动配电网检测试验与验收工作,极大提升了我国配电自动化实用化水平、应用地区配网供电可靠性和分布式能源消纳能力。
全场景电力规划运行决策平台(GESP、NEOS 软件系统)研发及应用
本项目结合科研项目和规划实践经验,自主研发了适应规划、运行模拟到效益评估等不同应用场景的全场景电力规划运行决策平台,以多区域电源与电力流优化系统GESP和全景电力系统运行模拟分析系统NEOS为核心,以技术经济评价为特色,在支撑政府决策、电网发展和科学研究层面取得了良好的实践应用效果,通过长期迭代测试和实践应用,GESP和NEOS已达到较为实用和成熟的水平,直接应用于国家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专项“电力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能源局中长期核电发展规划、储能技术发展趋势研究等重大决策研究分析,并支撑国家电网公司“十三五”、“十四五”电网规划,NEOS集成入新能源云平台在27家省公司新能源消纳滚动分析方面实现常态化应用,产学研用全环节应用效果显著。依托该项目累计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22篇,论著1篇,获得专利授权7项,专利受理5项,软件著作权4项,项目整体成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广阔的实践应用价值,得到包括院士在内的鉴定专家高度评价,认为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全景运行模拟、多区域电源与电力流优化规划模型及方法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政策解读 | 《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的八大亮点
近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体改〔2023〕813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认可了电力现货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保证电力安全供应、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等方面的显著作用,对几年来各地方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给予了肯定,表明建设现货市场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平衡能源“不可能三角”的重要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