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39条 能源电力
报告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

发布日期:2023-06-05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气候变化、局势动荡给全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遭受严重冲击,国际能源价格高位振荡,能源供需版图深度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高效、绿色低碳转型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系统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效率持续提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力行业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能源革命的战略部署,持续加快高质量发展和低碳转型升级,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求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新时代能源电力发展指明了科学方向,也为全球电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关键词:
1345次浏览
书籍

智能配电应用技术

发布日期:2024-01-10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电力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一方面,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下,传统能源的大量开采和碳排放总量的连年升高,使得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是降低传统化石能源占比、调整能源结构的一项关键任务,更是保障我国能源电力安全的长治久安之策。另一方面,我国电网建设加速,分布式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用电负荷的多元化增长,使得电力稳定供应面临较大挑战,需要构建坚强智能电网,破解电力建设的难点堵点问题,缩小负荷曲线峰谷差,保持用电稳定。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对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要把配电网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着力点,持续优化完善配电网规划理论、建设标准和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配电网的适应性、可靠性,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更好地支撑新能源的科学高效开发利用和多元负荷友好接入,并深度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利用先进的设备、传感技术及控制决策系统,保证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智能配电网建设的目标是服务电网终端用户,智能配电网具备安全、可靠、自愈、经济、兼容等特点。加强智能配电软硬件设备的升级改造,促进智能配电网与物联网融合渗透,助推智能配电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得到重点应用,以及智能配电网建设效果得到有效提升,是智能配电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近日,由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EPTC 电力技术协作平台组编的《智能配电应用技术》即将出版。本书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从多方面深入剖析智能配电应用技术,对传统技术进行再探讨,对前沿技术进行新探索,全面展示当前智能配电领域的研究成果,助力智能配电技术创新、推广与应用。 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和配网业务对智能配电技术的需求,本书深入分析了智能配电技术的发展形势与要求,解读了智能配电技术发展现状,梳理了智能配电技术标准,围绕配电设备智能化、配电智能终端、配电物联网、配电自动化系统、智能运维、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电动汽车充换电、低压柔性直流互联等关键技术做了全面介绍与研究,总结了不同场景下的智能配电技术典型应用案例,展望了智能配电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联 系 人:张伟豪 手 机:18518354192 邮 箱:zhangweihao@eptc.org.cn

1199次浏览
书籍

配用电通信技术及产业发展报告

发布日期:2024-01-10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配电系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电能汇集、传输、存储和交易功能的新型区域电力系统,配电网已成为能源互联网和电力物联网转型的主战场。分布式电源和可调负载、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桩、能源转换等新型业务蓬勃发展,配电网一次、二次设备增多,电网规模扩大,现场和IT设备间传输的数据量大幅增加,系统可观、可测、可控、可调能力建设逐步提升。推进先进数字技术与能源电力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智能化新型配电系统,需要提供更加快速、灵活、安全、高效的配电通信技术的基础支撑。 2021年7月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1—2030年)》。该方案明确提出,加大中压配电网智能终端部署、配电通信网建设和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并向低压配电网延伸,大幅度提高可观性、可测性、可控性。到2025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绿色智能、灵活互动、经济高效的智慧配电网。配电网智能化终端种类多、数量大、分布范围广、运行环境复杂,智能化业务对通信性能要求高,没有一种通信技术能够单独、经济、可靠地解决“最后几千米”通信接入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EPTC 电力技术协作平台联合组编了《配用电通信技术及产业发展报告》一书。 联 系 人:张伟豪 王黎明 手 机:18518354192 18310385257

前沿技术

全电磁暂态仿真技术在新能源发电建模、直流工程输电能力校核、区域电网安全稳定特性分析等业务环节应用

发布日期:2023-07-04

6月30日,针对新能源高出力的电网运行方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仿真中心电力系统全数字实时仿真装置(ADPSS)仿真团队开展了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试验。仿真团队开展了全网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故障扫描,并根据扫描结果找到影响新能源电量消纳的主要因素。

939次浏览
前沿技术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防灾减灾技术探索

发布日期:2022-03-25

南方区域极端气候复杂,夏季雷暴、台风和地质沉降等多发,冬季雨雪冰冻和夏秋季山火等极端灾害频发,影响电力系统正常运行,尤其是威胁风、光、水等绿色能源电力供应的稳定性。绿色能源不确定性、极端气候等因素导致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风险问题

910次浏览
PPT

迎接挑战做科研(能源电力科技创新及应用)

发布日期:2019-04-18

科研与创业空间要会判断;会建设:科技与产业化之间的发展阶段,各类高新技术,各类接缝技术,均需要有丰富知识,以及善于判断;需要能攻克技术难关: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及熟悉工艺,并有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专家。

877次浏览
通知公告

关于举办2022年第六届开关设备专业技术交流会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8-03

各有关单位: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提升开关设备专业在设计制造、运维检修和试验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定于2022年9月2-3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2022年第六届开关设备专业技术交流会”。

855次浏览
报告

2023新型储能产品及技术应用案例汇编

发布日期:2023-10-1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科学实施,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中关村华电能源电力产业联盟、汇川技术、沈阳微控新能源、纬景储能、盛弘股份、及安盾消防、太湖能谷、海博思创、亿纬鲤能共同组织编制了《2023新型储能产品及技术应用案例汇编》,内容包括储能行业政策盘点、标准体系、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储能行业创新产品与技术,储能行业典型案例与标杆项目等方面,现予以公开发布,与业内专家、领军企业、行业用户共同探讨新型储能项目立业化价值和商业化应用前景。囿于编写组水平有限,汇编不尽之处在所难免,诚请读者诸君不吝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770次浏览
报告

2022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

发布日期:2023-10-10

9月1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22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结果的通报。2022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12.13亿千瓦,同比增长约14.1%,占全部电力装机的47.3%;其中,水电装机4.13亿千瓦(含抽水蓄能0.45亿千瓦)、风电装机3.6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3.93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4132万千瓦。2022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7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30.8%;其中水电发电量1.35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15.3%;风电发电量7627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8.6%;光伏发电4273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4.8%;生物质发电量1824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2.1%。

671次浏览
成果

全场景电力规划运行决策平台(GESP、NEOS 软件系统)研发及应用

发布日期:2022-07-26

本项目结合科研项目和规划实践经验,自主研发了适应规划、运行模拟到效益评估等不同应用场景的全场景电力规划运行决策平台,以多区域电源与电力流优化系统GESP和全景电力系统运行模拟分析系统NEOS为核心,以技术经济评价为特色,在支撑政府决策、电网发展和科学研究层面取得了良好的实践应用效果,通过长期迭代测试和实践应用,GESP和NEOS已达到较为实用和成熟的水平,直接应用于国家工程院重大战略咨询专项“电力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研究”、能源局中长期核电发展规划、储能技术发展趋势研究等重大决策研究分析,并支撑国家电网公司“十三五”、“十四五”电网规划,NEOS集成入新能源云平台在27家省公司新能源消纳滚动分析方面实现常态化应用,产学研用全环节应用效果显著。依托该项目累计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22篇,论著1篇,获得专利授权7项,专利受理5项,软件著作权4项,项目整体成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广阔的实践应用价值,得到包括院士在内的鉴定专家高度评价,认为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全景运行模拟、多区域电源与电力流优化规划模型及方法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关键词:
637次浏览

热点资讯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