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宏力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成果展示
为缩小配网线路停电影响范围,大幅缩短停电时户数,提升配网自动化水平,宏力达研发了一二次融合12kv支柱式智能真空断路器。在2019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召开的“一二次融合12kv支柱式智能真空断路器HLD-ZW3212JG/630-20”产品鉴定会上,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产品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超低功耗控制终端、集交流传感器/电容取电/真空灭弧室一体化固封极柱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产品将交流传感器及取电模块与一次本体深度融合,支持电量采集、就地型馈线自动化、单相接地故障就地检测和隔离等功能。其产品特点有:具有远方/就地工作方式的自动切换;集高精度交流采样、短路/接地故障处置、线损测量、无线通信等于一体的超低功耗控制终端;集交流传感器、电容取电、真空灭弧室 于一体的固封极柱;基于接地电流基准突变暂态判据,结合三相电压电流、故障电流方向、零序电流和零序电压的稳态判据,进行小电流单相接地故障区域研判及其就地隔离。该类型智能开关具有自适应综合型就地馈线自动化功能,不依赖主站和通信通过短路/接地故障检测和级差保护等技术,自适应多分支、多联络配电网架,实现线路故障选择性保护,短路和单相接地故障就地隔离,不影响非故障区域供电,可以大幅提升供电可靠性。自2017年起在浙江省、福建省、陕西省等地区挂网运行,设备运行状况良好。
开关柜接地线安装、拆除装置
本项目研制了一种开关柜静触头接地线装、拆装置:主要由柜体、智能控制模块、控制开关、横向丝杆、接地夹头、纵向丝杆、活门打开机构、接地夹头高合器、高度调整机构、绝缘传动轴、驱动电机、电没设池等组成。 本创新成果具有移开式开关柜的静触头的接地线的安装及折除功能。已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进人实审的发明专利1项。在柜体的底部装有多功能的4个滚轮,柜体的前端设计的智能控制模块可根据输入的参数进行活门打开机构宽度、高度的自适应调整以及整个接地线装设平台(横向丝杆机构及纵向丝杆机构)的高度调整;柜体的后端设置有接地线装设平台高度调整机构以及活门打开机构和活门打开机构的宽度调整机构;在柜体的顶部设计有一横向丝杆机构,用于装、拆设接地线时,横向位移;在横向丝杆装配的顶部设计有一纵向丝杆,它在横向丝杆的作用下作左、右模向移动;纵向丝杆装配的顶部设计有接地线夹头离合器装配,它在纵向丝杆的作用下在柜体内做 纵向(进入柜体内)移动,使接地线夹头能到达触头装设接地线的位置。
基于无人机自适应飞行技术的配网智能巡检整体解决方案
提出加快配网无人机规模化应用,深化自适应巡检等航线规划技术攻关,推动竣工验收、杆塔坐标数据治理等应用场景落地,发挥应用效能。结合参数化自适应前端视觉识别技术实现无人机自主飞巡应用;加快配网无人机工程验收技术攻关,试点开展通道树障隐患识别与预测,推动无人机向机动巡查模式演进
泛在电力物联网智能防护与可信互联
泛在电力物联网终端智能防护与可信互联安全方案采用“云+端”的联动式防护架构,主要依托内核级进程文件防护技术、大数据安全分析技术、自适应安全防护技术和区域安全态势分析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对海量物联网终端进行安全监控、传输加密和接入管控,建立物联网终端的区域安全态势分析和威胁感知评估方法,及时对物联网终端进行安全防护、数据加密、异常分析和态势感知。
能源物联海量终端接入与安全管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能源物联网需要支持海量异构终端、保证信息感知低延迟、设备与平台具备高安全性。针对能源物联网缺乏工业级安全终端、设备的类型与数量急剧增加、终端泛在接入以及感知信息规模剧增现有技术难以满足业务需要等问题,以及为了高效进行信息感知,实现能源高效利用、保证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开展能源物联网自主安全终端与海量接入平台研发及工程示范。 能源物联网安全终端与海量接入平台研发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问题:一是突破输电、配电、变电业务需要的工业级能源物联网终端技术,并解决终端对信道与业务的感知与自适应问题;二是突破低延迟高吞吐量能源物联管控平台及边缘处理技术,解决终端、边缘、业务系统无统一管控平台的问题,支撑能源综合利用;三是突破自主安全芯片技术研制自主安全芯片,解决自主可信基础硬件平台和能源互联网身份认证、交易安全等问题,保障能源物联网安全性。 本项目通过对安全物联芯片、能源物联网终端及安全体系、系统平台等多领域协同攻关,突破安全芯片、物联终端及智能感知、边缘代理与安全防护技术,研制了能源物联网综合平台并开展工程示范。
基于密度聚类模态分解的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网络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近年来,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风力发电已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关键部分。为提高风电功率短期预测的准确度,提出基于密度聚类与自适应噪声完备集成经验模态分解(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 CEEMDAN)和卷积神经网络与长短期记忆网络结合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方法。首先,利用密度聚类将风电功率与天气特征分成不同类别的数据集,通过自适应噪声完备集成经验模态分解算法将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频域分解得到子序列分量。以此为基础,将不同的子序列分量与天气特征进行特征选择,输入到卷积神经网络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预测模型。最后,将不同的预测结果进行叠加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整个预测过程通过聚类、分解和特征选择,有效提高了短期风电功率预测的准确度。
基于RBF的VSG虚拟惯量和动态阻尼补偿自适应控制
虚拟同步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 VSG)技术可以使并网逆变器具有与同步发电机类似的外特性。VSG系统暂态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虚拟惯量和阻尼系数,但现有的控制策略在参数调节过程中存在灵活性不足的缺点,不能有效解决系统暂态稳定性和暂态恢复时间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动态调节阻尼补偿量的概念。将阻尼系数和阻尼补偿量共同作为系统的等效阻尼系数,设计了基于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的VSG虚拟惯量和动态阻尼补偿自适应控制策略,实现了参数之间的解耦,使系统的阻尼随着系统频率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通过建立VSG数学模型,确定了参数的具体取值范围。最后,在仿真平台上搭建VSG系统,分别在出力波动和低压穿越两种工况下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相较于传统RBF控制策略的优越性。
基于激光点云的变电站三维场景自动构建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项目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建模方法,操作更简单、效率更高,从根本上解决了电网三维建模生产效率低、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模型质量不统一等问题,通过重复利用数宇化移交等成果资源库数据,提升了数据应用价值,避免了重复建设投入,降低了三维项目建设成本,为普及三维新技术应用,莫定了良好的基础。本项目成果创立了一套高密度点云多级索引工作机制,提高了点云数据处理效率。创建了变电站高密度点云多级索引、变电站设备符合度评价的作业方法和工作机制,提升了点云数据处理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出了变电站标准模型编码机制,实现了标准模型库的科学管理。基于电网设备生产运行编码规则,制定了变电站设备标准模型编码体系,实现了电网三维标准模型库科学管理,提高了点云数据自动识别与拟合效率。发明了基于自适应形状匹配的点云识别与模型拟合算法,开拓了三维建模新方法。发明了基于自适应形状匹配点云识别与模型拟合算法,打破传统的三维模型构建方式,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降低变电站三维建模成本。引入了VR虚拟技术,增加了人机互动效果。采用Unity:3D仿真系统和虚拟现实硬件设备,提高了变电站三维场景的展示效果,支持了人机互动的漫游浏览、信息查询、环境模拟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