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1233” 新型资金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
当前,监管政策日趋严格、资本市场复杂多变是资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资金安全管理要求、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是资金工作承担的新任务。项目基于内部资本市场、产融结合、司库管理等理论方法,吸收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大型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理论框架,建立了公司资金管理外部对标分析和内部效率评估的模型方法,创新性构建了包含一套公司级集团账户、两个结算池(收款结算池、付款结算池)、融通三大市场(内部资金市场、境内资本市场、境外资本市场)、构筑三维立体安全防线(三个主体、三种工具、三类风险)的“1233”新型资金管理体系。新体系与之前的资金集约化管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资金管理理念和定位、思路和方法、技术和路径的全方位优化升级,扩展和丰富了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的理论内涵和典型实践,成功解决了复杂企业集团资金管控难题,全面提升了公司资金本质安全的保障能力,推动资金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促进各级财务与业务在更深层次进行双向融合,真正实现了资金存量“看得清”,流量“管得住”,风险“控的严”。 项目研究形成1份研究报告、1套案例库、5份配套实施方案、1份应用手册。 依托课题成果,共出台(部室)制度文 件 25 份、签报3 3 份,发表国网内参专报3 3 篇、软件著作权1 1 项、期刊论文5 5篇、公司专刊1 1 篇、国资委信息专刊1 1 篇,获得了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和重要批示。为深入落实研究成果,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总会计师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资金管控优化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公司系统内进行“1233”新体系的全面部署和推广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项目累计效益超过百亿。截至2019年5月,内部融资规模提高至3667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一倍多,有效减少了外部融资需求。2018年在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支出4213亿元情况下,实现年末带息负债余额自2012年以来首次下降,资产负债率达到56.6%,低于央企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年度内部封闭结算规模超过6万亿,实现结算零差错;中国电财日均备付率约15%,远低于行业水平40%左右的水平。 研究成果在央企中进行了宣传推广,在国资委组织的中央企业资金管理现场会、央企大额资金动态监测工作会等重要会议上,公司作为典型经验进行了专题发言,管理经验在国资委专刊印发。国务院国资委财务监督局局长邬红兵,人民银行、中电联、社科院、中国投资协会、财政部财科所等验收专家对课题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研究成果在大型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电建供应链金融共享服务平台
中国电建供应链金融共享服务平台的实践目标为:以产 融结合为中心,以“公平、公正、公开、公益、公共”为宗 旨,以科技创新为契机,搭建中国电建供应链金融共享平台, 提供供应链+金融共享服务。依托电建集团产业集群优势, 实现“从产业中来,到金融中去,再反哺实业”的良好生态。截至目前,平台供应商注册上万家,电建融信开具规模 超 378 亿元,融资金额超 265 亿元,发行资产证券化 222 亿 元,每年为电建集团降低带息负债上百亿元。 中国电建的上下游企业众多,产业链普遍较长,通过供 应链+金融共享服务,可以锁定优质合作伙伴,盘活沉淀资 金,增强上下游企业业务黏性,树立央企良好社会信誉,助 推央企在未来供应链与供应链的新型商业竞争模式中占得 先机。
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的综合功率治理装置研制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配电网发展,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配电网建设改造。然而,对于配电网网架薄弱的偏远地区、育网海岛地区以及新能源密集地区,配电网建设改造费用高昂,电能质量间题也较为突出。对于“高海边无”地区,电能质量问题更是非常突出,对居民的生存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的综合功率治理装置的研制,采用大数据云平台和先进电力电子技术,有效解决了电压、谐波、无功、三相不平衡等问题,为配电网提供高品质电能。 随着风电、光伏、储能以及大量非线性负荷的广泛接入,该设备的应用将更为广泛。项目成果已在连云港地区得到推广应用,获得较高评价。2018年公司将继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实现更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项目成果适宜在电力行业全面推广应用。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资金全方位实时监控系统
为丰富资金安全管控手段,着力强化事后资金监控,把好风险最后一道关,公司坚持顶层设计和问题导向,围绕账户、资金、融资、票据等资金管理核心业务,研究确定业务和技术规范,按照分步开发、同步应用、持续完善的原则,规范资金业务处理流程,梳理治理资金数据质量,拓展境外资金业务,构建了境内外一体化资金全方位实时监控系统。 公司自2016年底运行以来,通过系统可全面掌握资金管理信息,动态展示公司银行账户,实时监控资金存量变化,在线监测资金流向,动态预警资金风险,全面反映融资、票据等资金信息,实现资金存量“看得清”、资金流量“管得住”、资金风险“控得严”;在监督资金业务风险、提升管理效率和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效,同时也给同类大型集团企业的资金安全风险防范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北京市数字经济政策精华汇编(2024)
2024年,是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增强企业发展确定性的一年。为服务企业发展,实现政策放大组合效应,提高政策有效性,增强企业获得感,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中心组织梳理形成了《北京市数字经济政策精华汇编(2024)》(以下简称“政策精华汇编”)。政策精华汇编梳理了过去两年北京市出台的23项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提炼形成了82条具体干货,涉及资金政策46条、试点项目7个、场景开放5个、具体项目超23个,涵盖数据要素、重点产业、配套措施等3个维度的精华。政策精华汇编是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干货,方便企业明白政策、运用政策、享受政策,是一份简明务实的政策服务指南。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北京市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将数字经济作为全市“五子联动”战略布局的核心枢纽,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措施。本政策精华汇编,是落实“以企业为本、以服务为先”理念,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具体措施。2024年,“北京服务”在行动,促进数字经济乘风破浪。
前沿产业发展现状、挑战及机遇系列报告之——长时储能篇
储能技术是解决以风、光为主的新能源系统波动性、间歇性的有效技术,对建立新型电力系统具有关键的支撑作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比例的提升,对储能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容量型储能的需求日益增长。容量型长时储能可以提供数小时、数天数周乃至更长时间的电力供应技术方案,减小峰谷差,提升电力系统效率和设备利用率,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为清洁能源的稳定输出和消纳提供有力保障。国内外都将长时储能视为实现能源转型的重点技术,出台多种政策支持长时储能发展。国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都从不同角度提到了发展长时储能。国际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多国也相继表示对长时储能技术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长时储能装机增长,长时储能技术种类较多,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储热蓄冷、储氢等这些技术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电网投资将用在刀刃上 着力补齐两头短板
在国家鼓励引导、企业积极推动的背景下,电网建设特别是特高压和配电网两个领域将迎来加速期。1月中旬召开的国家电网2022年度工作会议透露,2022年,在电网投资方面,国家电网计划投资金额为5012亿元,首次突破5000亿元,创历史新高。
典型国家数字政府建设实践白皮书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纵深发展,驱动人类社会迈向数字文明。我国正处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历史进程,新兴数字技术如何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国家需求与时代使命。数字政府建设是在数字技术背景下的重大任务,政府数字化转型始终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数字生态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1]。本报告主要结论如下:全球范围来看,作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数字政府建设已经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势在必行。各国数字政府建设保持持续发展态势,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同时,由于各个国家建设数字政府的方法、路径等差异,各国的数字政府建设实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美国在顶层设计、资金投入、应用建设、人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英国关注数字政府的先导作用、数字鸿沟解决、数字质量等问题,丹麦致力于信任型数字政府建设,韩国在组织变革、产业发展、数字开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新加坡更多关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和数字协同治理。最后,结合我国发展形势,得出未来数字政府建设方向启示:以数字政府的新定位、组织建设的新保障、多方合作的新力量为基础,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数据驱动的新动力,驱动更均衡、更高效发展的新目标。
中国石化行业碳达峰碳减排路径研究报告
石化行业是重要的高能耗和高碳排放行业,也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2021年中国仅石油基石化产品的碳排放就占全社会碳排放的4%左右。石化行业产品涉及燃料和材料两大领域,为社会提供从燃油、“三烯三苯”到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各种能源及化工产品。中国石化产品的人均消费仍然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石化行业还有较大增长空间,这意味着其低碳发展的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整体的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研究石化行业的碳达峰碳减排,提高加工效率,促使石化行业节约资源能源,促进行业高端化和低碳化发展,对行业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有重要意义,对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本报告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石化行业碳排放现状、预测基准情景下的碳排放情况、分析碳达峰碳减排路径、评估主要路径碳减排潜力,制定中国石化行业碳达峰碳减排路线图及计算减油效益,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报告的分析表明,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降耗、深度电气化、轻质原料替代、发展绿氢以及CCUS等各种路径,与基准情景相比,中国石化行业将有望更早实现碳达峰、更少排放二氧化碳、更少消费原油。为了促进这些路径的实现,需要在控制产能、制定标准、推广技术和资金支持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