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曾鸣: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虚拟电厂的角色定位
在“双碳”目标下,大力发展风、光等新能源是我们明确的方向。当前,电力供给侧和需求侧体现出“双随机”特征,给电力保供工作、系统经济高效运行等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方面,波动性和间歇性较强的风、光发电在电源结构中的比例持续增长,供给侧随机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终端电气化水平提升与新型负荷不断涌现,例如电动汽车、数据中心、负荷聚合商、综合能源系统等新业态用户的出现,导致需求侧的随机性越发显著。
浙江印发2022年电力需求响应工作相关通知 开展“虚拟电厂”等项目试点示范
5月12日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获悉,今年迎峰度夏期间,浙江电网将持续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确保7月、8月增加市场化调峰能力至300万千瓦以上、全省储备客户侧削峰响应能力达到1100万千瓦以上,浙江电网以2021年最高用电负荷为标准,具备超过5%的削峰能力。截至目前,国网浙江电力通过推进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加快实施负荷控制终端改造接入,已具备350万千瓦可中断负荷规模。
考虑阶梯式碳交易及综合需求响应的虚拟电厂优化调度
双碳目标下,多能耦合协同运行的虚拟电厂(virtual power plant,VPP)能够有效提升系统经济效益。为降低VPP碳排放量,同时挖掘其需求侧可调节潜力,提出一种考虑阶梯碳交易及综合需求响应的虚拟电厂优化调度模型。首先,基于阶梯式碳交易机制,考虑虚拟电厂各组成元件约束,建立参与碳交易市场的虚拟电厂模型;其次,将需求响应分为价格型需求响应和替代性需求响应,分别构建响应模型;最后,考虑购能成本、系统运营成本和阶梯式碳交易成本,以VPP在调度周期内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虚拟电厂低碳经济运行模型,并通过算例仿真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加强电力负荷管理,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当前,电力供需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负荷资源保安全、保平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3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出台了《电力负荷管理办法(2023年版)》《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明确了电力负荷管理的内涵,为电力负荷管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与遵循。
考虑需求侧灵活性资源参与的国内外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研究综述
需求侧灵活性资源是未来支撑新型电力系统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应对高比例可再生清洁能源并网带来的挑战,科学、合理、完善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对推进需求侧灵活性资源的利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当前国内外典型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相关研究与市场实践进行调研与综述。首先,分析梳理国内现有的需求侧灵活性资源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交易的机制,总结当前市场机制运营存在的若干问题;然后,介绍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的相关市场机制,以及在需求侧灵活性资源利用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最后,对需求侧灵活性资源的利用以及未来我国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解读|优化需求侧资源高效、安全、协同利用 促进需求侧管理全面升级与创新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正式发布《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电力负荷管理办法(2023年版)》,办法中指出将需求响应作为电力负荷管理的重要措施,按照“需求响应优先,有序用电保底”的原则,发展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强化电力负荷调控管理能力,提高电力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能源安全,保护环境,促进清洁低碳能源的发展。
面向园区用户的综合能效提升体系
面向园区用户管理不到位、用能浪费、能源设备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基于现有的算法基础、设备基础以及工程实践经验等优势,本项目面向园区用户提供通用综合能效提升体系技术服务。项目以能源调控平台为核心,以泛在物联技术为支撑,围绕园区供给侧、需求侧双向发力,全面提升园区能效利用水平。经过相关实践验证,预估整体投资回报率为7年以内,通过项目建设综合能效提升不低于整体能耗的5%,对于能效水平较低且具备一定资源基础的园区用户,综合能效提升可达30%以上。
新型电力系统下空调负荷聚合建模及可调控潜力评估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与能源需求问题日益凸显,挖掘需求侧可调节资源变得尤为重要。夏季用电高峰时段中空调负荷占据很大比重,且空调负荷具有调度方式灵活、响应速度快、可调节潜力大等优点,可对其采取控制技术以缓解高峰期的用电紧张。为此,对空调负荷的聚合建模与可调度潜力进行研究,首先建立空调单体的热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两类不同使用行为的空调负荷聚合模型,并求得空调聚合负荷功率需求,最后采用重设控制目标的方法分析聚合空调负荷的可调潜力。结果表明所述方法能有效评估空调负荷的可调潜力。
负荷柔性控制技术研究与创新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新疆地域实际情况,通过调整和管理能源用户的用电需求和能源消费行为,优化用电负荷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通过有效控制用户的用电行为,实现用电最优化,减少能源消耗,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和供需平衡。研究依照用电负荷、用电行为、用电现状等进行用电负荷的模型预测,以便于展开针对性管控,使电能效益最大化。尤其是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要做好供应侧资源和需求侧资源的协调重组,以需求负荷分级、需求负荷分类为契机,按照动态负荷权值、负荷控制次数权值、需量实时计算及评估等得到最优负荷管理方案。
考虑用户充电决策行为的电动汽车充电引导策略
快充站(fast charging station,FCS)是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的重要能源供给设施。随着EV的推广应用,快充负荷也逐渐攀升,对配电网运行产生了一定影响。然而,快充负荷作为一种需求侧响应资源,可通过有序充电控制缓解EV接入给配电网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文中提出考虑用户充电决策行为的EV充电引导策略。首先,考虑动态交通路况影响,利用出行链理论构建EV移动模型,进行用户出行模拟,并刻画剩余电量的时空分布。其次,考虑剩余电量、充电设施分布与充电服务价格,利用后悔理论构建用户充电决策模型,并刻画充电负荷时空分布。然后,以配电网网损最小为目标,构建充电服务价格优化模型,通过优化公共FCS的充电服务价格,引导充电负荷时空分布。最后,对不同服务价格方案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文中方法对小容量车型的引导效果更好,且用户时间消耗等效折算系数越大,文中方法对充电负荷引导的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