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协调发展(二)
当前,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共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经济体,年排放量接近全球三分之一的水平,其中,电力行业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40%左右。同时,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自2005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以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比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高出2.4%,比欧洲高出40%[2]。有鉴于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大力推进能源电力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发展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的非水可再生能源(本报告将所研究的可再生能源限定为非水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电源结构清洁转型的重点。
中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协调发展(四)
当前,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共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经济体,年排放量接近全球三分之一的水平,其中,电力行业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40%左右。同时,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自2005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以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比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高出2.4%,比欧洲高出40%[2]。有鉴于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大力推进能源电力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发展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的非水可再生能源(本报告将所研究的可再生能源限定为非水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电源结构清洁转型的重点。
中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协调发展(五)
当前,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共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经济体,年排放量接近全球三分之一的水平,其中,电力行业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40%左右。同时,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自2005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以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比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高出2.4%,比欧洲高出40%[2]。有鉴于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大力推进能源电力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发展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的非水可再生能源(本报告将所研究的可再生能源限定为非水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电源结构清洁转型的重点。
中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协调发展(三)
当前,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共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经济体,年排放量接近全球三分之一的水平,其中,电力行业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40%左右。同时,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自2005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以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比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高出2.4%,比欧洲高出40%[2]。有鉴于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大力推进能源电力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发展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的非水可再生能源(本报告将所研究的可再生能源限定为非水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电源结构清洁转型的重点。
东南亚地区电力部门绿色低碳转型基础与路径识别研究
2021 年初,弥漫全球的新一轮能源危机进一步暴露了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发展路径的弊端。同时,得益于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等因素,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持续下降,竞争力日益增强,绿色低碳转型正逐步成为世界多国刺激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东南亚国家的能源以及电源结构普遍以化石能源为主,虽然具备较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但非水可再生能源开发程度不高,自身发展程度的局限也制约了东南亚国家的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因此,国际合作将在东南亚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报告总结了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现状以及各国采取的行动,并对东南亚国家电力部门的低碳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电源和电网发展特点、电力低碳转型的相关政策.以及国际社会在东南亚进行电力投资的情况。研究识别了东南亚在电力部门低碳转型进程中的机遇及挑战,并选取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两个典型国家作为案例,深入剖析东南亚国家电力低碳转型的目标规划、转型障碍以及国际合作需求。同时,本报告以光伏发电为例,总结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验,以期为东南亚国家提供最佳实践参考。最后,针对东南亚电力部门低碳转型以及中国如何有效参与这一转型进程提出了建议。
重庆市“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增3.83GW
近日,重庆市发展改革委正在编写重庆市“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据了解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增不低于383万千瓦,总装机规模达到1361万千瓦以上,占全市发电装机37.3%以上;其中,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增约240万千瓦,到2025年达到440万千瓦,占全市发电装机约12%。
中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协调发展(一)
当前,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共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经济体,年排放量接近全球三分之一的水平,其中,电力行业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40%左右。同时,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自2005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以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比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高出2.4%,比欧洲高出40%[2]。有鉴于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大力推进能源电力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发展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的非水可再生能源(本报告将所研究的可再生能源限定为非水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电源结构清洁转型的重点。
非水可再生能源高效并网消纳关键技术及应用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63项目等多个国家重要项目的支持下,项目组经过10多年持续攻关,产-学-研-用相结合,攻克了“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瓶颈问题,在非水可再生能源预测、灵活性资源优化规划、协调优化调度、友好并网逆变控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发明了“功率点预测-区间预测-概率预测-场景预测”全景预测技术。提出了一种将“无规律序列”分解为多个“有规律序列”的预测方法,解决了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难以准确预测的瓶颈问题;提出了从“低维度”映射到“高维度”的区间预测以及可嵌入环境影响因素的概率预测等不确定性预测方法,为调度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预测信息;提出了准确模拟非水可再生能源可能发生场景的渐近优化技术,突破了采用典型场景不能反映非水可再生能源变化多样性的局限。发明了面向非水可再生能源随机变化的灵活性资源容量优化规划技术。提出了满足给定置信度水平下备用容量优化配置技术,克服了传统方法仅考虑典型场景备用需求的局限性;提出了充裕性和安全性双重优化的评估技术,克服了传统方法需要反复调整方案以满足可靠性要求的局限性。发明了多重随机耦合作用下电力系统的鲁棒协调调度技术。提出同时考虑预测信息、当前运行信息和历史运行信息的滚动协调技术,获得主动应对非水可再生能源随机波动的鲁棒调度方案,突破了传统调度技术仅能满足给定预测值、鲁棒性差、被动应对非水可再生能源随机变化的局限,有效提升了高爬坡变化事件的调度应对能力。发明了提升非水可再生能源并网友好交互水平的逆变控制技术。提出了综合考虑逆变器的无锁相环电压信号提取、相位裕度补偿抑制谐波、正序分量补偿电压不平衡及虚拟同步发电机下二次调频等并网控制技术,显著提高了非水可再生能源并网友好交互水平。 本项目成果经中国科学院程时杰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解决了非水可再生能源并网优化与主动消纳的关键技术问题,为实现非水可再生能源与电网友好协调提供了解决方案。本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1项,出版专著2部,发布标准3项,发表论文99篇,其中SCI/EI论文68篇。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广西、云南、贵州等多个省份的发电企业及电网企业,所研发的高性能光伏并网逆变器远销6大洲100多个国家。
保障性并网项目10GW!山西发文进一步加快推进风光项目建设
23日,山西省能源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通知》。《通知》指出,为圆满完成国家下达山西省的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今年新能源装机规模新增100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