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水电工程运行风险管理规范
电力企业供应链合规风险管理实施指南
基于大数据的电力生产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生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千重大间题的决定》强调要“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退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意见》文件精神,要求企业要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建立健全分级管控制度的“双控”体系建设的相关要求。习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性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以防范和遇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系统建设,统筹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 目前电力企业,特别是流域梯级电站群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大渡河流域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地震烈度高、地质灾害频发,梯级电站群坝高库大、装机规模大,运行安全涉及国计民生,对流域梯级电站群安全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2014年大渡河公司提出了“智慧企业”的建设目标,站在企业整体的角度,强化物联网建设、深化大数据挖掘、推进管理变革创新,将先进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深度融合,围绕实现企业全要素数字化感知、网络化传输、大数据处理和智能化应用,并最终使企业呈现出“风险识别自动化、决策管理智能化、纠偏+升级自主化”的柔性组织形态和新型管理模式。 流域梯级电站群运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平台的建成,实现了安全风险智能感知和识别、风险分级管控和预警,对子提升梯级电站群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大力推动国内外流域梯级电站群的安全生产管理及风险防控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在类似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具推广应用价值。
以风险预控为核心的发电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
根据国家、行业以及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相关管理要求和标准,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完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建立了以风险预控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由安全文化、风险评估、基础要素、业务流程和监督评价5个层级组成,设置人机、环、管4层安全保护屏障,实现了业务和体系双向闭环。 兼容NOSA、ISO140000SHAS18000、双达标创一流、安全性评价、国电集团火电厂现场安全文明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评定标准、《发电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及达标评级标准》等管理要求和标准。创新提出业务流程核心三要素原则。引导评价人员追湖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执行性和有效性,查出存在的问题,通过体系应用,反映企业安全运行情况。
新型电力系统下的电网安全挑战与对策研究
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给电网安全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包括自然灾难、设备故障、电网管理、恶意破坏等传统风险,以及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等新兴安全问题。文章梳理了国外电力系统及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特征和形势,研判了新型电力系统下的电网安全风险和挑战,并从预测预警预判技术、极端气候对电网的影响、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标准4个方面梳理了全球应对电网安全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电网前瞻性规划部署、提升电网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韧性、推动先进技术研发和应用、完善风险管理措施等应对建议,期望为我国电网提高电力供给能力、安全稳定性、韧性提供参考依据。
融合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多标一体”综合管理体系创建
核电鉴于其核安全要求的特殊性,需接受国家、地方、行业乃至国际社会最严格的监督与监管,同时,核电厂还要适应公众、股东、客户及自身员工的要求。这些要求伴随核电厂建设与运营的各个阶段,并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它们制约着核电厂管理的各个方面,需设立适应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以约束和规范核电厂各类活动的管理,形成“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因此,在核电厂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将核安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标准要求和各个业务领域的要求进行融合,建设一个集约型一体化的“多标一体”全面管理体系,是核电企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在企业中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管理理念、思想和方法。在强调安全、质量与环保的同时体现了卓越绩效的理念。 核电厂管理体系的建设必须解决由于多体系并行运作存有的一些弊端,如接口众多、文件重复、资源浪费等,通过深入研究对比核质量保证标准、安质环管理体系标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内控体系等体系标准文件要求,梳理标准体系运行思想,比对体系要素要求,创建适合核电厂运营管理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同时具备强大的兼容性,可以容纳其他新的管理体系的导入。公司总结出了适合公司经营发展的十大管理原则,形成了四个层级包含 27 个业务领域的共计 800 余份管理程序组成的管理体系文件。通过体系的有效运作和实施,促使公司在卓越绩效管理的推进和实施、经营业绩、安质环业绩、两化融合、社会效益等方面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体系管理形成优势互补,超越了单体系运作的效果,避免多体系运作造成管理的重复和浪费,实现了各体系间“1+1>2”的效果,值得各方借鉴。 电力企业可直接复制本管理体系框架,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优化后进行应用。对其他受多方面监管行业的大中型企业,也可参考移植体系框架,通用管理领域不变,针对企业主业相关领域进行适应性修改后进行应用。